台灣囝仔的故事書:一家人的南門市場, 雞籠中元節,花宅,鏡澳芹壁

Share Button

自前幾個月開始陸續分享中文故事書後,可能找的主題都是貼近台灣文化與生活日常的故事書,

所以同大爺的反應很好,也開始會好奇更多台灣的故事,所以只要看到很不錯的中文故事書就會放入書單,

這篇文章分享的書單不只具城市性,也同樣具文化性,之所以希望選擇這樣的故事與孩子共讀,

是希望孩子能多了解台灣這塊土地,雖然有些地方或傳統,會隨著時代演變而漸漸不再盛行,但若沒有被紀錄而傳承,

消失也只是遲早的事,就像成立於西元1907年的南門市場,是公有市場,經過112年的時光,走過日治時期,迎來民國時光,

正式於109年6月30日開始拆除舊有南門市場,預計109年8月3日全部地上物拆除完成,而112年1月初新的南門市場將建蓋完成,

《一家人的南門市場》:世界的市場系列繪本,台灣市場的庶民生活

時光是件有趣的事,孩子記憶的將會是新落成的南門市場,與我們記憶中的不再完全相同,

也因為如此,我想帶著《一家人的南門市場》的故事書,

和同大爺一起感受112年的市場變化,這會是很有意義的事,以下僅分享部份書頁內容,

翻開書頁,第一眼便看見媽媽的購物車、奶奶的買菜藍,還有各式各樣的量秤,

這些都看的出來時代的演變,看到這裡是不是心情也變的激動,而希望帶著孩子一起讀故事,

而市場也是許多台灣人的成長回憶,不管是公有市場或傳統市場,我們台語都說:「要不要去菜市場?」,

充滿人情味也充滿回憶,一家人的南門市場,是一本一定要收藏的台灣故事書,

過去來不及參與,但歷史可以留存人心,透過任何形式皆可,故事書是其中一種,

在書頁上也看的出南門市場在不同年份的外觀變化,1907、1926到1948,那是比媽媽都還大上許多的時光,

小女孩叫做小瑛,跟著奶奶一起來市場,是我們常來的南門市場,

有市場控的媽媽看到這個畫面,應該馬上就想把這本故事書帶回家,

南門市場有許多好吃的江浙風味小菜,還有冰糖蜜蓮藕,

還可以去買粽子,南門市場不只賣北部粽、南部粽,還有湖洲粽,記憶中好像沒有一本關於市場的繪本,

而它不只是故事書,更是一場時間的紀錄,原來以前的南門市場長這樣?

以前的市場環境比較簡陋,店家也沒有現在多,我認為帶著孩子認識過去,也能讓孩子學習尊重歷史,

很多當時的街景在路上也看的到,例如偉士牌機車,

而每個市場聚落都是因應人們的需求而產生, 南門市場和一般傳統市場不一樣,

南北雜貨和菜色特別多樣化,這是因為南門市場附近有很多政府機關,那個年代還有許多官夫人搭著黑頭車來買菜,

可能也是很日常的生活繪本,在南門市場內看到了我最愛的億長御坊,還有好吃的「心太軟」,

這裡也很多熟食區,即買即食,回家馬上就能上餐桌,媽媽看了好有感,同大爺也知道這是媽媽很愛吃的店,

還說他們的便當也很好吃,繪本裡的故事也是我們的生活日常,格外令人感覺親切,

南門市場還有最好吃的紅豆鬆糕,基本上我們一邊共讀,一邊最常說的話就是:「你看,我們上次也有去買這個吃」,

每次只要到南門市場,我一定買一整盒鬆糕回家慢慢吃,

就連這個萬有全的招牌,都是請書法家于右任寫的,

最棒的是還有市場的演進變化,從自家生產的叫賣式、露天市場、複合市場、白天早市和黃昏市場,

如果想帶著孩子認識台灣的市場文化,那麼絕對一定要入手《一家人的南門市場》,

不過如果想再更深入了解市場,光是走走看看不一定能明白,這時候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南門市場的一天,

凌晨3點到7點,要先去批發市場買菜,或者是中盤商直接送到南門市場,早上7:00 南門市場開門,消費者開始上門買菜,

中午11點半開始有人到二樓買午餐,下午18:00關門,

如果想了解菜從那裡來,在書裡也有完整的產銷供應鏈,基本上就是一個市場的小百科,

市場表現的不只是文化,更是庶民生活,也有人說,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先去市場,

這也是南門市場故事繪本的由來,希望透過食物、市場、生活與經濟去打開孩子的眼界,

看似在說市場,其實說的也是社會的經濟演變及現象,而為了增加書本的知識性,在書頁後也有許多市場生態的小故事,

我很喜歡《 一家人的南門市場》,它不只是故事,也是台灣市場庶民文化的縮影,

錦小路的京市場|是世界市場系列的新書

2年內無法出國,買本書思念吧

雞籠中元祭-台灣民俗文化繪本

《雞籠中元祭》是由聯經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共同合作的台灣民俗繪本,中元節是台灣重要的節日,

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會買很多東西拜拜的日子,但其實意義不只如此,

根據維基百科對雞籠中元祭的說明:「鷄籠中元祭,或逕稱為「基隆中元祭」,

是每年農曆七月於台灣北部的基隆地區舉辦的中元法會,為台灣重要民俗祭典,

並名列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其以中元節為核心,涵蓋相關民間宗教儀式與官方、

民間的週邊藝文活動。大體上從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

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等,

祭典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於2008年1月29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國家文化資產」之國定重要民俗。」

剛好接下來中元節也即將到來,拿來和孩子應景說故事也十分適合,首先出現的是水燈頭的故事,

老實說連媽媽都沒有現場看過放水燈頭,至於為什麼要做成房子的樣子,因為放水燈是要通知好兄弟回來接受普渡,

從農曆七月一日開始,老大公廟會點亮好多老大公燈,為好兄弟照路,持續一個月,

民俗文化中也包括用字的意涵,因為民間都說死者為大,為表尊敬才用老大公的詞,

基隆慶安宮也會掛上燈籠,掛的愈高,照的愈遠,也可以接引愈多好兄弟,

基本上在共讀時,也等於跟著走過一整個月的祭典,例如七月十四日晚上,佰有水燈頭的市區遊行,

但什麼是水燈頭呢?水燈頭會在八斗子望海巷海邊集合,祭拜過竹女人戈水,各姓宗親便會在水更頭裡面放滿更衣及冥紙,

接著便點燃後放入水中,漂愈遠燒愈旺,代表運勢愈好,

七月十五日下午開始盛大的普渡法會,道士會唸經,人們會準備豐盛食物讓好兄弟們吃,

透過繪本,讓孩子了解台灣民俗文化,到了每年中元節,看著家裡在拜拜,也會知道為什麼而拜!

花宅:澎湖望安島花宅聚落,世界100個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

花宅聚落是澎湖地區保存較完整的澎湖傳統聚落之一。漢人300多年前移民到此,先民觀察地形,周圍山丘環繞,

宛如花瓣環繞著花心,於是在花心(山仔尾頂)附近墾地築屋,因此名為「花宅」,也是世界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

《花宅》的繪者也是之前分享過的《永保安康》的作者,上一次去澎湖是C先生還在當兵的時候,和他們部隊的同袍一起去度假,

花宅的中間是一座小山,是花心,四周環繞著的小山是花辦,小孩們在花心上放風箏,

如果說繪本能帶領我們到世界各地,那麼也能帶領我們再看看我們的家,說起澎湖,我想到外婆的澎湖灣,

還有10多年前夏天吃的仙人掌冰與帶著鹹味的海風,而花宅西邊也有一彎像月亮的白色沙灘,

小孩們在花宅灣游泳,媽媽們則在花宅灣的潮間帶撿螺、破蚵、照章魚,

不過在1994年興建海堤以後,沙灘就不見了!!

這幾年看了許多國外繪本,也跟著共讀了許外國外地景與文化,近來也想找找關於台灣的文化,《花宅》便是,

跟著故事,就像真的到了澎湖的花宅,看見了媽祖廟旁的大水溝,蜻蜓來了,金龜子也來了,

媽祖面對花宅灣,靜靜聽著潮水聲,回想三百多年前,祂的金身坐在船艙裡,護持子民從泉州、金門渡海來此墾植的辛勞,

花宅是用硓𥑮石所建蓋而成,夏天,房子前,樹下的井,有人殺魚,有人洗衣服,有人井邊挑水,

孩子們跳格子和丟沙包,

因為《花宅》,我想去澎湖了,想帶著孩子一起去望安,看看花宅,

也想讓孩子聞聞海風,讓他知道不一定只有出國才要坐飛機,讓他知道台灣有多美!!

說完澎湖,我們再來說的是《鏡澳芹壁》,說的便是馬祖的芹壁村,走過百年的芹壁聚落是怎麼形成的呢?

必須承認,在入手這本書之前,我對芹壁村也是全然無所知,而人便是如此,一旦起心動念,便開始想再認識更多,

大人是,孩子也是,所以替孩子找台灣在地的故事書,在意義上是件有必要的事,

即使是當地的孩子,也需要大人餵養歷史文化,何況是非當地的孩子,

村裡的孩子放學後,看見正在做建築測量的阿仁,好奇的想知道叔叔在做什麼呢?

看著孩子,阿仁想回到自己的童年時光,並隨著時光機再進入芹壁近百年的回想中⋯⋯

在故事的設計中,阿仁即是作者陳智仁,透過他我們得以回到百年前的芹壁,而文化就是如此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

很久很久以前,中國福州長樂地區的鵝上村,因民生困苦,陳姓家族成員

決定由閔江口橫度東海,搭船到北竿島的芹壁拓墾,

先人們發現這處小海灣,有山泉水可供食用,澳口可以停泊汲水與避風擋雨,還可以躲避海盗 ,

於是在水源附近搭建簡易草寮休息,先人拓墾總是從水源附近的土地開始,因為水是母親,

他們種地瓜,在潮間帶拾螺、鑿蚵蠣,而岩石上的紫菜也是天然食材,他們定居了,建立新家園,

那是個什麼樣的生活呢?是看天吃飯的日子,但村民們同心協力,海是他們重要的衣食來源,

芹壁也曾繁華,民國初年,因漁場漁獲甚豐而與福建通商密切,那時的商號船隻熱熱鬧鬧,

芹壁聚落依山而建,以花崗石為石屋外牆,對孩子來說是在台灣從未見過的建築,

而到了民國50年代,房子一間間的出現,村民最多時曾達上千人,

但漸漸的,因為漁獲量減少,村人大量遷移至台灣,全村只剩少數幾戶,

但歷史還是會用不同的方式保存下來,雖然漁人們出走,但遊人們來了,

還有像成長於芹壁的阿仁,長大後想寫下關於芹壁的故事,文字有力量,圖像有感情,而說故事的我們則是引子,

引導著孩子們,一代又一代的認識曾經繁華的芹壁,又或者說認識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家,

CD說故事的部份很特別,用二種語言錄製,一種是福州話,一種則是國語,

長期關注書文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我也很喜歡入手和美學相關的童書,而《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就是最近入手的書本,

會想入手這本的主要原因是建築設計其實包含了許多城市美學,之前沒有和同大爺說過類似的故事,

所以一看到這本書便馬上帶回家放入書櫃,而一翻開便看見「務實+創意=大師」,讓人印象深刻,

建築師就像作曲家,想像和設計房子,也像交響樂團指揮,指導建築工程,

而建築師柯比意沒有找到他自己喜歡的房子,他決定要去找出他心中的房子,

柯比意用了新作法來蓋房子,為了建造他的房子,柯比意採用鋼筋混凝土,在當時那可是項創舉,

柯比意認為人要住的好,空間裡需要光線、空間、和美觀的家具,

他有許多新的點子及想法,但大家覺得以前日子也是這樣過,為什麼要改變呢?沒有人信任柯比意,

我想和孩子表達的是不畏懼自己的想法與大家不同,因為那也只是大家還沒理解其實新的想法更好,

就像是柯比意的房子,從門和窗的大小,天花板應該多高都是改變的範圍,

因為他心裡的房子應該是根據人體的尺寸來設計,這個新計算系統被柯比意叫做黃金模組,

建築應該能讓人們在裡面找到生活需要的東西,例如商店、劇場,也許頂樓還有間幼兒囻,

總之,在柯比意的心裡,建築應該舒適又友善,

 

房子也有所謂的演化史,不是一開始就有大大的窗戶,還能照進溫暖的陽光,甚至天花板也沒有長那麼高,

如果想帶著孩子一起認識城市與建築,《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是很適合的書單。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