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紀錄-孩子行為的背後都有原因(更新文)
2018年更新
自從因為孩子而認識與處理感覺統合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接到媽媽私訊關於幼兒感統的問題,
大多數是因為看完文章後 ,發現孩子和同大爺有類似的「症頭」,很多時候孩子的個性或行為,在團體生活中會較容易被觀察到,
這也是為何常有父母說:「可是孩子在家不會啊」,但其實仔細想想皆是有跡可尋,以同大爺而言,還沒上幼稚園前,
在家的持續注意力很高,可以獨完成上百片拼圖,坐的住聽故事,也能自己翻書看,所以在上學前,我從來沒想過老師會說他專注力不足,
不過實際情況是孩子進入學校後,老師總說他坐不住,很容易分心,或者是坐著坐著就開始搖椅子,
有時候還會像被戳中笑穴一樣,人來瘋似笑到停不下來(但明明其實可能老師也看不出那裡好笑?) ,
愛笑當然是好事,不過如果是發生在老師上課時,孩子突然看到某個同學的動作覺得好笑,就開始笑不停,那可就是造成困擾了,
在社交上也有些狀況,因為本體覺成熟,所以不會控制力道,常常他覺得自己在拍同學,但同學覺得被打了(因為太用力),
又因為觸覺敏感,不喜歡別人碰他,卻喜歡去抱同學,因此常產生衝突及誤會,
因為對臉部表情的辨識較差,所以他臉上的表情也總是看起來在笑,緊張也笑,開心也笑,但仔細觀察孩子的小動作就看的出來情緒變換,
而臉部表情的辨識較差,除了對情緒的表達會較弱,有時表達力沒跟上來,遇到衝突就容易沒動口,先推人再說,另外也會較白目,
幼稚園老師總說同大爺是個學習力強,反應快,又熱心的孩子,但就是太衝動又在團體中容易分心,所以常常被客訴,
但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一個很願意與我們一起找方法了解與協助孩子的老師,所以關關難過關關過,
很慶幸因為孩子我認識了感覺統合,也明白了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原因,不是他們皮,而是他們卡關了,
在孩子大約4歲多時,我們開始認識感統,也因為了原因,更知道如何陪伴與協助孩子,現在的同大爺也愈來愈成熟,
希望可以透過這些紀錄文章,讓更多也因為搞不懂孩子行為的媽媽有些參考,因為我懂,當不了解孩子行為原因,不只苦惱,有時也會無助。
觸覺敏感
現在很多孩子其實多少都有觸覺敏感,只是程度多少而已,觸覺敏感的孩子表現在生活中,常見有如下情況
在團體生活中,不喜歡別人碰觸,例如,同學可能不小心撞到他,他會覺得別人是故意的,排隊時,如果後面有人,很容易一直想往前衝,
例如在玩鑽地洞遊戲時,同大爺如果後面也有小朋友在鑽,他會特別嗨,然後爬的又快又衝(當然就容易撞到人),
剪頭髮特別不愛頭髮掉在脖子上,會拼命想撥掉,另外也很容易被周遭環境影響,所以在團體裡容易分心,
這類型的孩子對於環境的感受度和他人不同,所以風吹草動也會吸引他,自然在學校特別不容易專心,
如果孩子觸覺敏感怎麼辦?
使用《觸覺刷》刷身體是基本功
使用觸覺刷替同大爺刷身體已經1年多,觸覺刷提供給孩子的並不是刷毛接觸皮膚的感覺,而是深壓感,
在寶寶界很流行的深壓按摩,因為需要學習手技,所以一般父母並不容易上手,也因此可以用觸覺刷來給予孩子深壓按摩的感受,
這也是為什麼觸覺刷也能讓孩子容易入睡與穩定情緒,而對同大爺來說,觸覺刷提供的是《降敏》的功能,
對觸覺敏感的孩子來說,每天定時與定量的刷身體是基本功,還沒上學的孩子,建議早中睡前各1次,上學後的孩子建議早晚各1次,
因為我們刷了1年多,目前的頻次已降為睡前一次,除了使用《觸覺刷》,也會使用《硬刺按摩球》,在孩子的手臂內側滾動,
如果孩子沒有觸覺敏感,也可以使用觸覺刷嗎?
如前所述,在寶寶界很流行的深壓按摩,因為需要學習手技,所以一般父母並不容易上手,
也因此可以用觸覺刷來給予孩子深壓按摩的感受,這也是為什麼觸覺刷也能讓孩子容易入睡與穩定情緒,
其它還可以注意什麼呢?
觸覺敏感的孩子在大量流汗時特別容易躁,因為汗水為其肌膚帶來溼黏的感受,如果在外玩耍時,可以帶毛巾沾水,
除了替孩子擦汗外,也可以用按壓的方式在孩子的手臂上做深壓,另外,也建議不要讓孩子穿七分袖的衣服,
卡在手臂中間的七分袖,會讓觸覺敏感的孩子感覺不舒服,以同大爺為例,他真的不愛任何衣服卡在手臂中間,會一直想弄下來,
溫差大或換季時,觸覺敏感的孩子也容易情緒起伏大
通常在換季或日夜溫差達十度時,觸覺敏感的孩子情緒起伏會較大,這時候就仍然維持定時定量替孩子刷身體減敏
因環境而變化的觸覺敏感孩子,文章請點此
手指是是觸覺最敏感的地方
孩子用小手探索世界,也許是生活環境改變,也許是父母保護,又或者是孩子不願意嘗試,有些觸覺的敏感也在於孩子的碰觸經驗不足,
所以除了使用《觸覺刷》刷身體外,我也會在生活中準備許多觸覺的遊戲,也鼓勵孩子多用小手或手指去接觸,
像是手指顏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很常玩耍的畫畫遊戲,對於觸覺敏感的孩子,大量的使用手指顏料去畫畫(或像在遊戲),
是件很棒的事,再加上手指顏料色彩鮮豔,也很容易吸引孩子,就容易讓孩子用小手去沾顏料玩耍,
有時候我們也會很瘋的玩大手印遊戲,將小手沾滿顏料做蓋印遊戲,觸覺感受又更強烈,只要選擇可水洗的顏料,就不用太擔心弄髒,
英國Brian Clegg手指顏料文章
除此之外,如果還能再將手指顏料結合著色黏土一起玩耍,在觸覺體驗上更是多元,這類的玩法對觸覺敏感的孩子是很好的遊戲,
有些觸覺敏感的孩子也會有口腔敏感,例如不愛刷牙,口腔減敏文章,請點此
動作很大,老是不小心撞到同學,造成衝突
身體界限與距離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同大爺上學後常發生因動作太大,而不小心撞到同學,或者是想幫忙老師,但卻可能一個轉身,
結果弄倒一地的情況,甚至在同學玩耍的過程中,因為力氣太大,結果反而讓同學誤會,
或者是一群同學在做早操時,小傢伙就是那個老是會動作太大而撞到同學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看似力氣大,但其實常因為動作太大,距離感弱而容易造成爭執,
其實並不是孩子喜歡動作太大,也不是孩子喜歡不小心撞到別人,而是因為本體覺不成熟才會如此,
什麼叫本體覺?
所謂本體覺,就是人在閉眼的狀態下,能否靠自我身體的感覺去執行動作,本體覺也是一種察覺身體位置的
簡單說,當你舉起手,你知道手在上面,這就是本體覺,以同大爺為例,他的本體覺不成熟,
所以當關起他的視覺時,他就會很明顯的走路歪斜,東撞西撞
那本體覺不成熟,在生活中會有那些行為表現呢?
力道控制不佳,距離感較弱(所以容易撞到同學,例如做早操時,就會跳著跳著就撞到同學)
坐在椅子上時,有些孩子會喜歡動腳,這是孩子透過肢體擺動,感覺他身體的存在感
有時候會過度追求速度感
本體覺不成熟的孩子,在生活中能玩那些遊戲呢?文章分享請點此
我家有個動來動去的蟲
長輩說孩子專注力不足,就要讓他去上書法課,才能坐的住,但其實孩子動的多也才能靜的下來,反而,運動很重要,
尤其同大爺是個前庭刺激不足的孩子,所以他會比一般的孩子需要更大量的「動」,
前庭刺激不足的孩子有那些特徴呢?
很喜歡爬上爬下,原地轉圈也不太會頭暈
坐不太住,像蟲一樣容易坐不住
很喜歡動來動去
喜歡在沙發上走來走去,或在床上跳
去遊樂場會特別喜歡刺激的遊戲
像蟲一樣,動來動去的孩子,文章分享請點此
喜歡東摸西摸,坐著會搖椅子
團體中的不專心有很多情況,例如愛東摸西摸,或者是坐著愛搖椅子,都是容易影響專心的事情,
由於同大爺有「頸部反射未整合」的情況,簡單說就是感統的某部份未整合完成,還停留在小嬰時期的頸部反射,
也就是當頭朝右,手也跟著朝右,當頭朝左,手也會反射性的跟著朝左,通常這個情況會在小嬰進入爬行期,而漸漸的會被整合完成,
所以現在也通常會建議能多讓孩子爬久一些就久一些,可偏偏同大爺10個多月出現想走的情況,11 個月便開始走路,
當時白天請長輩帶小傢伙,長輩通常會認為孩子愈早走路愈棒,但其實不然,再加上當時晚上下班去接他都已是8點的事,
回到家洗澡餵奶也差不多要上床休息,仔細回想起來,孩子真的爬的太少,而這或許也是「頸部反射未整合」的原因,
但過去之事已無法追回,重點在現在與未來,因此,我們目前在引導孩子的就是玩可以增進孩子頸部反射整合的遊戲,文章請點此
除此之外,游泳中的自由式一旦學會,孩子的頸部張力反射也能隨之而整合完畢,所以目前我們也在陪孩子學游泳,
衝動控制
另一個也在過去1年多一直在處理的就是同大爺的衝動控制,這部份也會影響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的社交或行為,
等不及與衝太快,也常常伴隨孩子沒有仔細聽指令,在學校就很容易發生老師說3件,他可能只聽到1件,
因為才聽到第1件,他就衝出去啦,而衝動控制沒有處理,隨著孩子成長,在團體生活中會遇見更多問題,
比起能覺統合,衝動控制同樣是值得父母注意的一塊,所以過去1年多也陪孩子玩了許多增加孩子內控的遊戲,
延宕滿足:例如,孩子說他很想吃布丁,不要馬上說好,可以和孩子說:「好啊,那我們明天去吃」,讓孩子學習等待
零用錢:5歲後的孩子可以加入零用錢制度,例如一周5或10元,除了讓孩子建立金錢概念,當孩子看到想買的東西時,
也可以請孩子用自己的零用錢,自從用了零用錢制度後,同大爺在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開始想一下,
走迷宮遊戲:走迷宮對衝動控制十分有幫助,同時也能建立孩子的組織計劃力,如何從《起點》到《終點》,
並不是隨便亂走就可以,而是要停下來想一想,很推薦陪孩子玩這類的遊戲,一般像遊戲書內都有很多走迷宮遊戲,
即使是年紀小的孩子也能從入門的手指迷宮遊戲書開始,衝動控制是一個內化的經驗累積,讓孩子從小在遊戲中學習先想一想,
當孩子卡關時,或許孩子三天二頭會make trouble,但沒關係,孩子需要時間去累積經驗,只要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接下來就用最大的耐心去陪孩子,雖然過程有些辛苦,可能也常會有那種「怎麼又來」的感覺,但孩子需要時間,
就像前陣子同大爺想要玩學校攀爬架上的遊戲椅,他說:「那個椅子有點難上去,我要先做計劃,明天再去玩」,
那一刻,很感動,很欣慰,心裡有股熱熱的東西流過,是的,小傢伙開始不再總是衝衝衝,他學會先做計劃,
雖然有時太過開心會得意忘形,而忘了一些內控的東西,但只要多加提醒就好,這時代表經驗的累積已經有了內控與自我覺察。
以下分享於同大爺5歲時
這篇文章,獻給也和我一樣,曾經因為孩子的行為,而想破頭不知該如何的父母們,
小傢伙是在去年8月進幼稚園,12月我們確認他有部份感覺統合未被整合,
在家的他專注力很高,也能長時間持續完成事物,像是拼圖、積木、共讀,
尤其他特別喜歡看書和玩積木,一玩起樂高,幾百個零件可以玩的專心,
但到了學校,變成了坐不住,定性不夠,愛東摸西摸,喜歡抱同學,
但又同時不喜別人觸碰他,回到家,小子最常說的是:「誰誰誰弄他,誰誰誰打他」,
而這個弄和打,十次有八次,是同學不小心撞到他,但在小傢伙的認知裡,
就變成了故意弄他,因為和學校老師有良好的溝通,也有過幾次電話暢談,
所以明白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同學是不小心撞到你的」我試著和同大爺說,
「才不是,他是故意的」有幾個月,小傢伙都堅持對方的是故意的,而且看起來很不開心,
老實說,孩子在家裡和學校的專注力落差,再加上總覺得同學故意弄他,
曾讓我有好長一段時間十分憂心,也想不出所以然,所幸,我們遇到一個好老師,
她的教學理念是:「孩子的行為背後一定有原因」,「只是什麼地方卡住,解開就好了」,
這中間,她也曾和我分享一本很不錯的書「3步驟教出行為不脫序的孩子」,
謝謝她沒有用傳統的框架去定義孩子,而是仔細觀察,並告訴我們可以參考的方向,
「他是個很棒的孩子,很有邏輯,非常聰明,又熱情,語言能力也很好,反應又快,
只是現在有些地方卡住,我們只要把卡住的地方解開,相信他以後會變的更棒」,
這幾個月,老師除了反應問題,有時候還會安慰我,希望我不要覺得沮喪,
記得有一次,晚上十點吧,他用手機打來家裡(因為他家電話在充電),
大意是想問我,希望如實的聽到孩子的問題,還是只要重點反應就好,
會這麼問的原因,是怕我聽太多心情不好,「我不想聽好聽話,有問題就和我說」,
雖然,有時當下聽完會有一種哎的感覺,但也因為這些溝通管道,
讓我們在上課後4個月就找到對的方向,
為什麼總是覺得同學是故意弄他呢?為什麼他特別喜歡熱情的抱同學,
卻不喜歡別人觸碰到他呢?原來是因為觸覺防禦在作怪!
建議:使用感覺統合觸覺刷,來刷身體降敏
大約在同大爺進幼稚園3個月後,老師和我們說,同大爺應該有觸覺防禦的問題,
簡單說就是這是個敏感的孩子,但他的敏感程度又更高,觸覺敏感的人,
對於環境的感受度更高,很多音樂家、藝術家及創作者都是,但若到了觸覺防禦,
反而會有較不好的強烈反應,他們容易覺得別人的觸碰是故意,老師為什麼會如此認為呢?
原來是某天在學校,小朋友們在排隊,後面有個孩子腳步快些,不小心撞到同大爺,
小傢伙當下很不開心轉頭說不要擠我,並且手也揮了過去(沒有打到同學),
老師當下也說明小朋友是不小心,「他是故意的」小傢伙很堅持,
當然在這中間也謝謝老師長期的仔細觀察,孩子上課後,老師真的很重要,
因為有她,我們才認識了「觸覺防禦」這個感覺統合裡的專業名詞,
我們從去年12月中旬後開始比較有系統的替孩子刷身體,在觸覺降敏的部份,
一般會建議一天三次,但因為孩子白天上課,所以改成早上出門前一次,
晚上睡前再一次,也就是一天二次,使用的是「感覺統合觸覺刷」,
在持續刷了1個多月,已降為觸覺敏感,孩子回家後,也不再提到「誰誰誰是故意弄他」,
如此一來,自然對孩子的社交也有所幫助,再加上白天在學校和同學的相處經驗,
(獨生子很需要社交經驗),現在小傢伙都說,全班都是他的好朋友,
關於這一路走來,到最後確認觸覺防禦,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上課日記]當孩子遇到團體衝突時⋯⋯
為什麼在學校很容易坐不住,又喜歡東摸來西摸去?
原來是頸部張力不足(頸部反射未整合)!
建議:每天五分鐘在家做貓式
「頸部張力不足」,是一種頸部張力反射整合不良,而頸部張力不足較易發生在⋯⋯
爬行時間不長的孩子身上,因為0-1歲是頸部張力整合的時期,
爬行時間不長的孩子也較易前庭刺激不足,所以說⋯⋯爬真的對孩子很重要,
頸部張力不足的孩子,容易出現頭手連動的情況,像是頭往右看,手也跟著往右,
頭往左看,手也跟著往左,簡單說就是愛東摸西摸,以同大爺為例,在學校時,
老師上課會走來走去,因此他的頭也會跟著轉來轉去,而手呢⋯⋯也跟著轉來轉去,
轉到了右邊,都轉了⋯⋯那就摸一下好了,轉到了左邊,都轉了⋯⋯那就摸一下好了,
東摸西摸自然專注力分散,也很容易干擾同學,這就是孩子在家和學校表現大不同的原因,
如何做貓式?記得手要微彎!
還有那些動作可以做,可參考以下文章
坐不住或容易躁動,有些時候是因為前庭刺激不足
感覺統合很多時候並不是只有單一因素,更多時候是彼此互相影響,
像同大爺也有前庭刺激不足的問題(確認非過動),簡單說就是個需要大量動的孩子,
長輩總說,如果想孩子坐的住,就送他去學書法之類的,增加孩子的專注力,
但對小傢伙來說,反而不適合如此,所謂一動一靜,指的是給孩子足量的動,
那麼孩子才會有足量的靜,我認為「動靜皆宜」或許指的就是如此,
那些對前庭刺激不足的孩子,是有正向幫助的遊戲呢?像騎腳踏車,盪鞦韆,
或溜滑梯都是,如果天氣不好時,我們會在家跳床,每次跳50下,
為什麼跳床很不錯呢(但建議要大人陪同),其實和幼兒體操有些相關,
有時候指令還沒聽完,就衝出去了,也有時候會無法等待,
建議:延宕需求滿足的時間
在上學後最常發生的事是點心給予的時間,有一陣子,每天下課,
同大爺都說要吃點心,比較有趣的是,學校是3點吃下午點心,而我是在4點去接小孩,
按理說,在經過一小時後,孩子不太會有「強大的飢餓感」,判斷是想吃,
而不是真的肚子餓,有幾次,因為接下來還有事情,得再趕往下個地方,
「我們晚一點再買點心,因為等等要去⋯⋯」,沒想到,小傢伙完全無法等待,
甚至有幾次當街大閙,在學校,也同樣發生無法等待的情況,這部份或許是因為衝動,
另一部份也可能和上學前在家裡較少有同伴間的「輪替」和「等待」(獨生子常有的情況),
孩子的行為本來就並不能只以單一面向去下定論,因此,我們做的是「延宕需求滿足」,
例如:當他很想吃剛準備好的下午點心時,我會請小傢伙先數到30,
透過數數的時間,延宕需求滿足,慢慢的,從數到30, 變成數到50, 再數到100,
最後,再拉長為5分鐘、10分鐘,甚至15分鐘,
但不用「等一下」來請孩子等待(因為接下來會一直問好了沒),
會直接請孩子看時鐘指針位置,讓他們有明確的時間概念,也不會覺得不知道要等多久,
小提醒:「延宕需求滿足」一定要找孩子很想做的事,例如很想吃的東西,很想玩的玩具,
很想看的書或很想組的積木,才能讓孩子等的住,在經過不斷的練習,
當然還有不斷的堅持(尤其是當街大哭時),目前的同大爺已變的較可以等待(但有時還是等不住),
如果說,孩子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是玩耍,那麼學習等待便是第二件重要的事!
因為𢤦得等待,才能打開耳朵好好聽,才有輪替與分享,也才有更好的團體經驗,
[上課日記]在生活中創造●練習等待●的小方法
以上是目前的感覺統合的紀錄,有些部份也還在努力中,刷身體也在持續中,
除此之外,也在加強孩子的順序認知,通常愛拖拖拉拉,也是因為順序概念較弱,
另外,構音異常的部份,也在陪小傢伙練習舌根音的發聲練習,
之後有機會再一一分享,最後想說的是,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會有原因,
不是他們故意搗蛋或不聽話,只是可能什麼地方稍微卡住了,如此而已!
推4
前不久看到臉書再度出現分享這篇
覺得遇到好老師好重要阿~
每個孩子行為背後都有原因的(真的絕對)
謝謝愛小宜分享~
爾得了樣來一孩得信每一幾時,中如後家和是公要是看
Every man is the maker of his own fortune.各○人☉命~運各◎自♂掌﹎控。*~ Richard Steels 理﹉查◇‧斯第爾﹂斯◎
135國﹌語言翻譯﹌公﹎司﹂
海佛翻﹉譯◇公﹉司
提供英﹎語﹌翻◎譯義大☉利○語﹉等§服§務☆
電○話: 02:5553-◎8377
LINE-♂ID: 0989000581
翻♀譯社|~miaohun.yahootranslations.com/
遇到好的老師真的好重要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