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STEM閱讀書單|What do Doctors do? |Big Book of Facts 超過500個冷知識

Share Button

差不多一段時間就要替家中書櫃增加「知識科普」型的閱讀書單,

這篇書介會推薦二本。

Jobs People do 認識各行各業,職業科普STEM系列

建議9-10歲以上

長大想要做什麼?是一題成長過程中一定 會被問到的問題,

在閱讀書單加入「認識職業」的選書也是不錯的選擇,非小說類型書單的內容用字和小說會大不同,

對於進入廣讀的孩子來說,是增進英文單字廣度的建議方式,

Usborne Just People Do系列也是旗下的STEM主題選書,以「各行各業」為系列重點。

雖然是STEM主題,但以圖像書呈現,不只容易閱讀,邏輯性也更為清晰,

喜歡含有知識內容童書的父母,Just People Do系列是很值得關注的書單。建議9-10歲以上閱讀。

What do Doctors do? 是2025年1月新書,醫生也是孩子日常生活常接觸到的職業。

STEM知識型童書並不容易,說深了太無聊,說淺了又失去知識價值。

全部文字小孩應當是不會想看,圖文比例與知識深度的拿捏都是知識型童書的重點。

Usborne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出版的知識型童書極多,且在全球都深受喜愛。

在What do Doctors do?一開始,便先定義「Doctor」的字義,我覺得這很重要,

並且用「疾病偵探」來形容醫師的工作,這個概念之前完沒有想過,

卻極為貼合真實,又會讓孩子覺得有趣。作者的用心從這些小地方都可看見。

日常中通常接觸到的是家庭醫生,書上也用了時間圓餅圖來顯示醫生的一日生活,

What do Doctors do? 將醫院中的日常畫入書中,且非常仔細,

以漫畫呈現在醫院進行的各項檢查,所以孩子在閱讀中也能認識許多和醫院相關的生活單字。

不只能獲得知識,還能學到平常看故事書看不到的單字。

個人非常喜歡What do Doctors do?的圖像與文字呈現方式,

某種程度也很像是圖像學習的主題式英文書,像是這頁的全景醫院內部場景,

加上用列表的方式區隔「門診部」、「病房」等等,

讓孩子不只在閱讀,更如身歷其境,更能增加更多與醫院相關的英文字彙的認識。

如果想了解更多,也可以按照上面的頁數,再往下來,

如果孩子想知道產科病房maternity ward在做什麼呢?就可以再翻到第24,25頁。

產科病房就是歡迎新生兒的地方,也是生命的起點,充滿歡樂與希望。

不過這裡也有設置新生兒加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簡稱NICU)。

為了讓孩子在閱讀上更有沈浸式體驗,每二頁就是一個跨頁場景,

全場區景的圖像,讓孩子由上往下的俯瞰,有些像立體空間的概念,

What do Doctors do?也把時間概念帶了進來,例如,醫生固定的巡房,加上了時間圖示,

讓圖像產生一種流動的時間感,雖然是平面書,但不知不覺卻有了醫院一日的24 hours。

書中還有許多精彩內容,以下分享部份書頁。

         

除了有醫生What Do Doctors Do?,

還有科學家What Do Scientists Do?與太空人What Do Astronauts Do?

Big Book of Facts

建議10歲以上

Big Book of Facts是Usborne 11月的新書,也是全新系列,

主要以「新奇的冷知識」為主題,文字量會比What do Doctors do?稍多,

編輯以百科呈現,科普百科書一直是Usborne的強項之一,如Lift-the-flap Questions and Answers系列,

只不過近二年,編輯團隊開始針對小學中高年級以上的孩子製作STEM主題知識書。

喜歡冷知識但不喜歡死板科學的孩子,便可關注Big Book of Facts,

同樣都是以Facts冷知識為編輯主題的 Big Book of Facts與FACTopia有什麼不同呢?

相較於FACTopia,Big Book of Facts的冷知識內容會更深入,且以每主題就是一個跨頁,

在編輯呈現上會更像百科,但又沒有百科那麼學術,

所以基本上二系列是完全不同的呈現,當然世上冷知識極多,在這部份也不會重覆,

因此,我才會再將Big Book of Facts放入重點書單,培養孩子理科腦。

最近同哥在學象形文字,

剛好Big Book of Facts裡的Writing the first 5000 years《書寫發展的5000年歷史》主題就很適合。

學習語言最棒的就是結合生活,雖然滿滿都是字,但因為有分區塊,所以小孩閱讀時以區塊進行並不會複雜。

人們使用圖像記錄信息,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圖像最初只是符號,隨時間演進才逐漸成為文字。

楔形文字cuneiform(發音為 kyoo-nee-form),約公元前 3400 年,由蘇美人發明,

用蘆葦筆在濕泥板上刻出楔形符號。最初是用來記錄商業交易,後來發展為用於法律和故事記錄。

也是世界最早的文字之一。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s則是在約公元前 3000 年時,古埃及人用來記錄宗教文本和國家事務的符號。

這些符號可以象徵事物、聲音或抽象概念。通常使用毛筆和墨水寫在莎草紙上,或刻在寺廟牆壁上

比較好玩的是,文字的演進上,最近代則是Emojis表情符號,

網路世代中,表情符號便成了象徵性文字代,到今日為止,

大概有超過3000個以上的表情符號,且持續在增加中。

2024年可以說是AI元年,但AI是什麼?可以看看 這篇,

Big Book of Facts用圖說方式表達,不只清楚,也顧及到知識內容。

AI 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縮寫,它是能讓機器模仿人類智慧的技術。

並根據數據進行預測、推薦或決策,幫助人類解決問題。

例如:AI可用於自動駕駛車輛,協助車輛探測路況、交通號誌以及其他車輛。

也可用於機器人來自動執行重覆性的工廠工作,

除此之外,像是翻譯、氣象預測等等都可見AI。基本上孩子讀完這篇,就會對AI運用有初步的輪廓了解。

喜歡看書的孩子可能會很想知道全球什麼書賣得最好?

世界最暢銷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估計銷量:20億本,

最著名作品則是《哈姆雷特》與《羅密歐與茱麗葉》。

比較特別的則是還有呈現全球不同圖書館的樣貌,例如義大利的流動圖書館,是使用驢子為農村運送書籍。

在巴基斯坦還有專門為女子提供書籍的女性圖書館。

除了以上,還有許多有趣或獵奇的冷知識,很多都是想不到原來是這樣的內容。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