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件樂器,陪孩子玩音樂遊戲|引導孩子「控制力道」與「穩定專注力」

Share Button

控制力道和專注力一直是對孩子很重要的2件事,專注力部份應該不用多提,但控制力道呢?力道控制差的孩子,

往往會出現因為力道太大,而不小心讓小朋友覺得不舒服的情況,例如二個孩子玩耍時,拍拍彼此是常有的事,

但力道控制差的孩子,可能很容易讓人覺得不是拍,而是打,也常會有社交爭執或被誤會的情況,或者是會大力關門,

或放東西特別大力⋯⋯諸如此類,以同大爺為例,因為他的本體覺不成熟(關於本體覺分享文章,請點此), 所以距離感較弱,

進而對力道拿捏也較不成熟,除了之前分享的遊戲外,其實也可以陪孩子玩音樂的節奏遊戲,

很多人提到音樂,馬上就會聯想到「學樂器」,不過這篇文章裡的音樂,或許用「音感」來定義它,文字使用上會更精準,

每個孩子都會有天生音感,而這個音感很多時候都是內在的小劇場,如果說合宜的節奏是「答、答、答」,

那麼動作快的孩子就會是「答答答」,會發現性子急的孩子速度很快,完全沒有節奏可言,就就一個勁衝到底,

而動作慢的孩子就是「答⋯⋯⋯⋯答⋯⋯⋯⋯答」 ,完完全全的拖音,就好像拖著鞋走路的感覺,

自從接觸感統遊戲後,我發現音樂對於孩子有大的幫助,

音樂節奏有助於孩子調整內在速度與外在合宜速度並趨於接近

音樂強弱有助於孩子調整及控制力道

聽音樂與敲打同時進行,可引導孩子的聽覺專注力

不過如何選擇引導孩子「控制力道」與「專注力」的音樂呢?嬰幼兒教育專家吳玉霞老師編著的《音樂・節奏・動起來》,

就是一本很適合的音樂CD書,入手這本書其實也2年多了,不過也是2017年開始接觸感統,才知道原來音樂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在分享心得前,先來簡介吳玉霞老師:

嬰幼兒音樂教育專家 吳玉霞老師(爆米花音樂工作室)

1) 美國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學)音樂學院進修

2) 曾任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音樂教育推廣部主任、台北市立古亭國小音樂班主任、台北市保母協會嬰幼兒音樂課程指導老師等等

3) 專欄《國語日報》:曾為《巧連智》兒歌創作與音樂編寫、《學前教育雜誌》「生活樂章」主筆、

《中國時報》「親子音樂教室」主筆、《兒童日報》「音樂教育」主筆

4) 著作《音樂.節奏.動起來》CD套書、《Singing Mommy, Happy Baby》CD套書、《生命樂章》CD套書

「音樂・節奏・動起來」更重視節奏與音感,每首歌裡只有旋律與樂器聲,雖然少了歌詞,卻反而能更聚焦在節奏上,

反覆聽數次後,發現是套很適合在家陪孩子聽與遊戲的「引導音感」親子音樂CD書,每套包含硬頁繪本、親子遊戲書及1張音樂CD,

繪本為硬頁書,相對耐翻,全書共有10首樂曲,皆以節奏、樂器與旋律為主,雖然少了歌唱的部份,

卻反而能夠讓耳朵更專注在樂曲旋律與節奏強弱上,在音樂性的表現上,同樣精彩,

被譽為「交響樂之父」的海頓,也有「幽默的音樂家」之稱,這位奧地利作曲家發現許多觀眾在音樂會演奏到一半時睡著,

所以在第94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加入強音,製造驚喜順便叫醒觀眾,也讓這首樂曲有了《驚愕交響曲》之名,

而這首歌也很適合引導孩子控制力道,音樂溫和卻時而強音,孩子拿著樂器一邊聽一邊敲,小力才能小聲,大力才會大聲,

更多書頁內容介紹,請參考之前分享書文 請點此

完整音樂分享影片

如何在家陪孩子用音樂遊戲來控制力道及專注力?

《音樂・節奏・動起來》是一套音樂節奏非常明確的音樂CD書,對小小孩來說,會更容易用聽覺去辮識,

不過如果要用來引導孩子在節奏中建立合宜的速度及控制力道的強弱,甚至是耳朵的專注力,我會建議搭配樂器來玩耍會更好,

像這套由爆米花音樂工作室設計,凱德森擊樂文化製作的樂器組B,就是專門設計給《音樂・節奏・動起來》的樂器,

除了是台灣製造外,在細節上也都十分講究,樂器組合包括有四種不同材質的樂器,包含:《小牛皮的棒棒鼓、原木鼓棒》、

《響銅搖鈴》、《金屬三角鐵、金屬敲擊槌》與《原木砂鈴刮胡及刮棒》,不只提供聽覺,也有大量不同觸覺感受,

為了讓棒棒鼓敲打更共鳴與音感,在製作上並不採用常見的塑料材質,反而使用木質鼓身與小牛皮鼓面,

據吳老師表示,雖然這樣的製作方式成本較高,但卻能呈現更接近理想的音樂鼓聲呈現與手感,

如果家有喜歡敲打的孩子,給他們一個棒棒鼓似乎是不錯的選擇,

三角鐵是幼兒樂器組中很少見的選擇,但卻有清脆明亮且穿透力強的聲音,金屬材質也能給孩子不同的觸覺感受,

響銅搖鈴能隨手的擺動發出鈴鈴聲,這是很多媽媽的童年回憶,自然要將美好傳承,

在每個搖鈴上,還貼心的留下孔洞,方便讓孩子穿入自己喜歡的細繩,裝飾個人的獨一無二,

至於這個樂器就比較少見,它叫做砂鈴刮胡,是很適合小小孩的樂器,因為表面凹凸不平,

所以也很建議在玩樂器前,先讓孩子用小手摸摸原木的溫潤紋理,是很好的觸覺體驗,

如何使用砂鈴刮胡,很簡單,只要拿著刮棒來回刮,就會發出ㄉ一ㄚ ㄉ一ㄚ聲,

接下來我們就來和孩子一起在音樂裡玩節奏遊戲吧,

第一首曲子就是進行曲March,是具有強烈節奏的樂曲,由於有鮮明的強弱音律,旋律又歡樂,

所以在很多幼兒音樂課中都會被列入,那在家如何和孩子一起玩律動呢?可以讓孩子跟著節拍一起擺手走路,

瞧同大爺原地準備好跟著音樂開始囉,可以踏腳,也以拍手,只要孩子跟著節奏即可,

如何在音樂中建立孩子的穩定節拍?

首先我們來看一段錯誤示範的影片,在影片中會發現同大爺的節拍快快慢慢,這是因為孩子跟的是旋律,而不是節奏,

旋侓會因為音樂表情而有快慢,但節奏卻是永遠穩定,以「動物狂歡節」為例,其是由四分音符構成的四拍節奏,

也就是1,2,3,4的四拍節拍,律動的部份應該是1,2,3,4,而不是快快慢慢的節拍,這樣說很難明白,我們再看一段正確影片,

影片裡會發現我一直在跟著數節拍,是希望孩子跟著媽媽的節拍去打手鼓,會發現孩子也會專心的去聽節拍,然後跟著敲打,

只是剛開始會數的媽媽口乾,不過等孩子熟了之後,就會抓到節拍的穩定性,因此,如果想要用音樂去引導孩子建立穩定節拍的媽媽,

會建議選擇節奏強烈的編曲,再配合樂器或小手,帶著孩子一起數節拍,

當然跟著節奏進行曲,也不一定要踏步或拍手,也可以拿著棒棒鼓鼓敲敲敲,

用音樂建立孩子合宜的速度與專注力,甚至可以控制力道,在樂曲的選擇上會更需要仔細,並不是只要具備音樂性即可,

更需要以孩子為設計出發點的重新編曲及設計,才能稱的上是一本適合幼兒的節奏音樂書,

《音樂・節奏・動起來》裡的10首樂曲都具備強大的節奏性,不過如果想引導孩子控制力道,

我個人認為驚愕交響曲很適合,因為音樂時而小聲 ,時而大聲,孩子不只要有穩定穩拍,還要跟強弱,

要在對的節拍上打重的力道,也要在對的節拍上打輕的力道,

什麼時候輕?什麼時候重?除了得專心外,也還得控制力道,

而且也會發現當孩子全心跟節拍時,會變的非常專注,也有助孩子的專注力,

與不同年紀孩子共讀有不同的樂趣,在翻到妖精之舞時,4歲的同大爺當時問:「為什麼精靈有翅膀?」,

5歲的小傢伙已經知道精靈有翅膀,反而會注意到原來這首歌有同時用到不同樂器,

像是響銅搖鈴與三角鐵,

只見孩子一直在音樂中轉換樂器,

關於音樂節拍,在還沒引導孩子前,孩子很容易是跟著旋律跑,有的快有的慢,而不是穩定的節拍,

在《樂器組曲》影片中就會發現孩子的節奏並不穩定,若是想要引導孩子建立穩定節拍,記得不能跟著旋律走,

以下再來看一段跟著節拍玩樂器的影片,看的出來小傢伙很認真的在跟節拍(而不是跟旋律),

不過好笑的是,在影片最後,卻在聽到媽媽說他很棒啊,而突然感動想哭⋯⋯(是的,同大爺是個感性的漢子)

如果家有老是力道拿捏不好的孩子,或者是動作太快(慢),都很建議在日常生活裡,陪孩子玩音樂節奏的遊戲,

透過敲敲打打,讓孩子專心聽音樂,並且跟著音樂節拍前進,對於孩子打開耳朵,聽完指令再前進的養成,也很有助益喔。

除了音樂繪本外,也有音樂遊戲書,裡面包括有音樂家的故事,和吳老師建議的親子音樂遊戲,

是較偏向教案類的內容,如果有時間,也很建議媽媽讀過,再陪孩子一起多認識音樂,

整體而言,如果想要找一本節奏感強烈,並且節拍及強弱分明的音樂書,個人實在很建議《音樂・節奏・動起來》。

至於我怎麼使用這本書呢?嗯,因為家有急驚大力男,所以我們主要是用來引導孩子控制力道與跟節拍速度。

樂器木盒彩繪

樂器組附的收納木盒,也可以陪孩子玩木盒彩繪,做出孩子自己的樂器盒,同大爺用英國Little Brian的水彩棒,

就很適合拿來做木盒彩繪本,不只顯色,又數秒就乾,十分方便,

喜歡畫畫與創造的小小孩,對於可以創作自己的木盒會感到特別開心,

想畫什麼就畫什麼,

不只外盒可以彩繪,內盒也能彩繪,

至於同大爺畫什麼?他說這是一棵魔法樹,總之,孩子總是會有自己的天馬行空,不是嗎?

為什麼音樂節奏對於穩定孩子有幫助呢?

來分享爆米花音樂工作室的Sheena老師和我分享的一段話,大約就能清楚明白原因:

「在《韋氏大字典》(Merriam 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的解釋裡,節奏(rhythm)包含了聲音

(音樂及語言)向前進行的相關因素(如重音、節拍和速度),最重要的是「進行」。

「rhythm」這個字是由希臘文的「rhein」(有「流動」之意衍生出來的),因此簡單說,

節奏就是聲音長短與強弱的結合。生命的呼吸(吸入及呼出)與脈搏(收縮及舒張)、

潮汐的起落(漲潮及退潮)等,這些規律且重複的表現,可以說是最自然、最基本的節奏」。

音樂節奏本身就是規律且重複,在生活中,帶入音樂節奏遊戲,自然對於穩定孩子的速度有所幫助。

為什麼要穩定孩子的心中節拍呢?

以同大爺為例,他的個性急速度快,所以常常會因為想快點做下一件事,導致於當下反而無法集中注意力,

又或者是因為速度太快,而無法與團體的步調結合,或許這些是天生氣質,但還是希望可以透過後天的引導,

讓孩子的心中節拍更穩定,應該會需要一些時間,但我相信慢慢做,孩子會更好!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