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育童聖經] 當小孩嫉妒羨慕|I’m Feeling Jealous|給孩子的專屬情緒書
隨著孩子成長,情緒也會慢慢發展,不再只是餓了哭飽了笑,想媽媽抱就哭,被媽媽抱便笑,會漸漸的有不同的情緒,
而陪著孩子認識情緒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除了認識,也引導孩子有情緒的出口,
通常孩子大約4-5歲左右就可以開始加入情緒書單,這階段的孩子開始出現他們不懂的情緒感受,
但因為不懂,所以只是會哭鬧,但這時候的哭鬧已和小嬰孩時期不同,因此,引導孩子表達感受與認識情緒很重要,
I’m Feeling Jealous是特別選入的書單,嫉妒其實是很常見又有一些複雜的情緒,可能還包含了一些羨慕,
通常發生在孩子看的小朋友有他很想要的東西,而說小孩情緒的故事很多,但I ‘m Feeling系列卻更值得推薦,
這系列是專門設計給小孩了解與管理情緒的EQ故事書,並由早期教育專家Lisa Ragan與Sally Featherstone顧問共同創作,
很難總是感覺快樂,有時候你的朋友擁有某樣東西,而你很想要那樣東西,
有時候你的父母要把他們的時間分配在你、他們的工作或你其它的家人身上,
感覺嫉妒並不是什麼壞事,把會讓你感到嫉妒的事說出來,但要記得如果因此而壞壞或調皮那就不好囉,
手足之間最常有嫉妒的感覺,例如,看見哥哥和朋友一起玩的好開心,就感覺自己好像被排擠,
如果你不能加入,那就自己找讓你開心的事做,例如和媽媽一起做勞作,
會發現在I ‘m feeling系列,不只給孩子一個問題情境,更教孩子如何解決問題,
新生兒的誕生會讓很多事有了改變,如果大家都關注baby而多過於你呢?
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用完的一天,更沒有差別,你也許會分享父母的時間,卻不是他們的愛,
姐姐被邀請去同學家住一晚,為什麼你不能和姐姐一樣?看的出來小男孩很不開心,
在生活中很多時候,孩子都會說:「為什麼某某某可以我不行?」,甚至是「為什麼你們可以我不行?」,
有時候你只是需要再等等,等到你夠大的時候,總有一天你也可以的,
孩子很多時候是當下因為覺得不公平而生氣嫉妒,然後開始又歡又難搞,
這時候告訴孩子為什麼現在還不能的原因,會比直接高壓式的責罵來的有建設性,
當體育老師要選小幫手時,你的同學Bella總是比你更常被老師選到,
孩子其實很想也當老師的小幫手,但因為不知道怎麼表達而開始又嫉妒又生氣,
當情緒沒有出口時,很容易連帶影響孩子在團體生活的社交,甚至變成霸凌,這時候不如教孩子⋯⋯
不要躲在教室後面,讓老師知道你也很想幫忙,用一種更正向積積的方式,
最近,你的好朋友很少和你一起玩,因為他有時候也和他新交的朋友一起玩,
哇,這根本是學校生活中必遇到的情況,果然是媽媽育童聖經,因為我真心認為孩子的情緒是最難處理的一塊,
而有了書本的 協助,媽媽也更知道當孩子出現類似的人際困擾時,能如何引導孩子,
試著交新朋友,讓自己更更多的朋友可以一起玩,而不是總是固定只和「一個」朋友一起玩,
你的哥哥讓你很不開心,因為他游泳都游的比你好,其實這在學校也很常會發生,
嫉妒別人表現的比自己好,那這時該怎麼辦呢?試著以哥哥為榮,他年紀比你大,也比你練習更久,
有一天,你也可以像哥哥一樣這麼棒,發現在EQ故事中,「理解」「解決」是二大重要的核心,
Zina和老師分享她假期去了那裡玩,這讓你覺得糟透了,因為你什麼地方都沒有去,
試著替她感到快樂,並且一起聽Zina的假期故事,很多人會安排度假,但也很多人是待在家裡,
你在朋友家玩超酷的積木,你覺得自己的玩具一點也不好玩,
其實並不是你的玩具不好玩,只是相同的玩具玩久了會無聊,何不試著拿出最近沒玩的玩具出來玩呢?
「並不是你的玩具不好玩」「只是因為你太常玩」「如果你的朋友來家裡也會覺得你的玩具很好玩啊」
較值得一提的是,I’m Feeling系列的故事後都會保留給父母的話,讓孩子更知道如何陪孩子認識與處理情緒,
當孩子開始有不同情緒時,小腦袋其實也會覺得很複雜,What’s Going On Inside My Head?便很適合,
而這系列的書,我們家也入手好幾本,同樣值得認識的情緒書單,以下僅分享部份內頁,
通常孩子在5-6歲後,開始會進入自我覺察期,也就是開始建立對自身行為的了解,以為知道那些事可以做,
那些事不能做,並且做了這些事可能會導致何種不同的結果,而這些當然是漸進式的引導與建立,
認同自己並保持正向思考並不總是件容易的事,有時候我們會想太多,或者和別人比較,覺得自己很糟糕,
這些都不是好的情緒,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的專長也不一樣,所以不可能每件事都要是最棒的那一個,
故事中透過許多不同的場景去和孩子說,不用事事與人比較,
要有好心情就要好好照顧身體,但有那些事是可以好好照顧身體的呢?
What’s Going On Inside My Head?較像是情緒的工具書,在書裡會列出許多孩子可以去做的事,
像是有充足的睡眠、吃很多水果和蔬菜,保持運動,大量喝水,戶外跑跑和好好休息,
以上是媽媽的老生常談,但孩子很奇妙,故事說比起媽媽說,好像又更容易記得一點,
但什麼快樂呢?人們總在說快樂,但如果你問不同的人什麼是快樂,每個人給你的答案應該都不相同,
而大致上快樂分做二類型,第一種是因為剛發生的好事而快樂,通常這種快樂持續不長時間,也沒人能預期何時發生,
另一種生活中的事物像是家人朋友,學校工作而快樂,通常這種快樂會持續久一些,而保持心情愉快,身體也會健康,
說到這裡其實還是有點不易理解,沒關係,來看看圖說故事,
做你真正喜歡的事情會讓你感到快樂,像是畫畫、DIY或看書,和爸爸媽媽或家人在一起,
就算只是聊天大笑或抱在一起也會讓人快樂,和朋友一起玩,對朋友好也人快樂,當然運動也讓人快樂,
但感覺或情緒當然不只一種,還有許多不同的感受,像是害怕、困擾、疑惑和震驚,
有時會有負面情緒,我們無法阻止負面情緒來到,卻可以決定我們怎麼做,
這時候有三個步驟來讓孩子練習面對與管理情緒
第一:我現在的感覺如何?
(這個問題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並覺察情緒),例如小女孩覺得傷心
第二:發生什麼事讓我有這種感覺?
(幫助孩子去理清前因後果),例如我的朋友沒有來找我玩
第三:做其它事讓自己心情變好
(讓孩子試著去想做什麼事能讓自己心情好),例如去畫畫
而人與人的情緒也會相互影響,有些我們也會別人而感到沮喪,不管小孩或大人都會,
有些是故意,有些是無意,當發生讓我們沮喪的事情時,可以先離開會讓人覺得沮喪的人事物,
通常一直糾結下去,只會讓鑽牛角尖,並不是好方法,就像是小男孩想加入一起玩球,但卻被拒絕,
這時可以試著說出自已的感受,也許對方會因此道歉(當然也可能不),
另一個好方法是原諒對方,例如用不同的角度想事情,例如讓你沮喪的人是因為嫉妒你,
又或者是他可能發生了什麼你不知道的事而心情不好,當你原諒別人,那些事或那些人也就不再困擾你,
而好的人際關係有時候也需要練習哦,例如,當你遇見朋友時,你的反應也會影響著別人的心情,
像是開心大方的和朋友打招呼,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是誰,卻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
有些行為會讓人開心,有些行為則讓人感覺不愉悅,
或者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那些行為是你喜歡的,那些是你不喜歡的,
例如,說謊、讓朋友加入一起玩,嘲笑別人、當別人沮喪時去幫助他⋯⋯
透過更具體的說出行為事件,讓孩子去思考對錯,也同時能換位思考,
What’s Going On Inside My Head?很適合做為孩子的情緒工具書,不只可以共讀,在孩子社交或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問題時,
都可以再拿出來共讀,並透過書頁上的場景讓孩子去思考以及更認識自己的情緒,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