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陪)讀: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走,去迪化街買年貨
既然無法出國,那麼這二年決定帶著孩子好好認識台灣,找一些台灣的故事繪本,一起共讀或陪讀,
身為愛書一族,雖然無法創作,但如果能好好介紹一本書,也是盡己之力,而若有更多人因此把這些書帶回家,
也讓更多台灣作家有更多的資源去創作下一本好書,對創作者最實際的支持就是把他們的書買回家,
另外,隨著同大爺成長而開始能閱讀國字,我也會將親子共讀再加入陪讀,為何不是完全直接跳至自己閱讀呢?
因為如果只是把書給孩子,那麼孩子很容易因為喜好而選擇他想看的書,這並不是不好,而是很容易錯過其實第一眼覺得還好,
但其實內容很棒的書,舉例來說,如果沒有陪讀,同大爺應該不會拿起《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
但在媽媽一起陪讀,說故事給他聽後,在聽到一半他就開始有很多的為什麼,因為他覺得故事很有趣,
也覺得原來建一座水庫可以這麼方便,就不用花3小時才能拿到水,已經對時間有概念的他,對於要花3小時才能挑水回來,
感到不可置信,而我也很開心自己選擇陪讀,而不是只是把書放在他書桌上,對於已經能讀國字的孩子,
雖然可以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閱讀,但仍然建議適度的陪讀,讓孩子不過度偏好某一個主題,能更多元的閱讀,
這篇文章會精選出幾本近期很愛的原創繪本分享,同樣僅分享部份書頁,
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
《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是某次去台南時,在紀念館中看到的繪本,
本來就對這類有歷史故事內容的繪本特別感興趣,當然也要列入書單,《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創作者是施政廷,
出生於西元1960年的施政廷先生是位資深的美術老師,並曾以鉛筆素描作品《月光》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
嘉南平原是台灣最大的平原,也是台灣最大的農業生產區,作物的生長除了要有好的陽光與氣候,水的灌溉也很重要,
而嘉南平原的生命之水都來自烏山頭水庫,這座水庫的建造者即是八田與一,
也可以說如果沒有八田與一,就沒有今日的嘉南平原,
從地圖上看,嘉南平原的範圍涵蓋北港溪以南,高屏溪以北的平原地帶,行政區則包括雲嘉南,並至於高雄市,
在還沒有烏山頭水庫前,平原上的許多農田只能看天吃飯,仰賴降雨灌溉,在地圖上的確有許多農地無河流溪水經過,
若在枯水期時,農民更要走上數小時至曾文溪挑水,不只不便,更影響收成,
但在烏山頭水庫完成後,水源經由嘉南大圳的灌溉渠道輸送,在地圖上看過去就像密密麻麻的蜘蛛網,
平原上十五萬甲以上的農地都得以受惠,也同時對台灣的農業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這就是八田與一的台灣貢獻,
我們生活在台灣,當然也要知道這些故事,這也是和我們天天吃的米飯蔬果相關的故事,值得共讀,
二十世紀初的日治時代,當時的嘉南平原有許多的看天田,只能種些旱稻、蕃薯和花生,
因為水源不足,收成也不好,農民們也常為了爭奪水源而爭吵打架,
西元1918年的夏天,好幾位騎著馬的日本人來到當地的農家,他們一下馬便喊著口渴要水喝,
農家趧緊叫孩子去挑乾淨的水回來,十幾歲的少年挑著二個木桶便跑了出去,一去便是一個多小時
原來在枯水期時,水井也乾了,得要到曾文溪去取水,要花上2-3個小時才能走到,常是上午出門,下午才回來,
這些日本人是土地調查測量隊的隊員,由總督府的技士八田與一所領導,對於這樣的情況感到不可置信,
於是八田與一更加堅定的相信,要興建水車和灌溉渠道,雖然這一切的初始也是為了解決日本國內糧食需求的問題,
但卻也實在替台灣農民帶來不再需要長途拔涉取水的日子,
但興建水庫需要一筆龐大的支出?從何而來呢?西元1919年,總督府決定這項計劃要由使用的人組成水利會辦理,
擁有土地的人依照其面積大小,每年繳錢負擔建設費用,但問題來了,
種甘蔗的人家覺得自己用不到那麼水,認為不划算,而有些農民則根本無力負擔費用,大家都覺得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即使如此,西元1920年還是如期開工,並找來水牛踏平土地,
前人辛苦,後人乘涼大約就是這個道理,八田與一知道如果只靠一座烏山頭水庫的水源,
是無法灌溉整片嘉南平原,西元1922年,他決定挖穿水庫的烏山嶺,築一條隧道接到曾文溪上游,
如此一來便能解決原本官田溪水不足的問題,而在一次的工程中,因為天然氣外漏而引發大爆炸,造成了五十多人傷亡,
因為先人的付出與八田與一的領導,才完成了這個灌溉大圳工程,
歷史是客觀的評斷一個人的功過,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它讓我們知道原來今日嘉南平原的豐饒並不是理所當然,
在經過十年光陰,西元1930年,烏山頭水庫完工了,官田溪的眾多支流水位漸漸增高,
溪畔高高低低的山丘都成了伸入水中的半島和小島,充滿水的河谷,讓蜿蜒的水道從高空往下看如同美麗的珊瑚,
有了廣大的灌概渠道,再搭配農田水利會針對土地種植作物的輸流分配,
嘉南平原不再是看天田,農民生活也獲得改善,
《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是一本很值得與孩子共讀或陪讀的好書,
即使是像已經可以看國字的同大爺,我都還是很建議陪讀,因為書中有許多很棒的土地故事,
包含,在烏山頭水庫完成後,如何三年輪灌來分配農民作物等內容,都是既具歷史意義與生活知識的好故事。
另一本《金仔山的黃金歲月-金瓜石》則是施政廷先生即將於11月27日出版的新書,
金瓜石是許多台灣人必定一遊的地方,因為淘金而聞名,在20世紀被更吸引日皇太子來視察,更在當地建了一座太子賓館,
現今則公告指定為新北市市定古蹟,並且開放外部庭園讓市民參觀,以下僅分享部份官方內頁,
故事從1890年開始,那年的台灣巡撫劉銘傳,那一年也在基隆由一名鐵路工人,
無意間淘洗到砂金,也開始了台灣的淘金熱,
人人抱著發財夢,一路尋找到了九份及金瓜石地區,最後人們在金瓜石發現了新的金銅礦,
勿然之間,成了東南亞最重要的金銅礦山,也開啟了後來我們對金瓜石的時代回憶,
而一個時代回憶也和歷史相關,1895年,由於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日本人進入金瓜石,也讓淘金逐漸機械化運件,而當時的主導權掌握在日本人手裡,
也因為這段歷史,現在的金瓜石不只曾有流金歲月,還有春天時會開滿櫻花的黃金神社,
而我也和大家一樣,等待著要入手《金仔山的黃金歲月-金瓜石》,與孩子陪讀,還可以安排一趟主題輕旅行。
走,去迪化街買年貨
《走,去迪化街買年貨》在還不到3個月便要過年的今日分享也算提早準備的應景,
雖然我沒有大買年貨的習慣,但每次過年帶著孩子去迪化街走走沾沾年氣還是都會做的事,
這條老街有超過15o年的歷史,那時先民從迪化街來老徍做生意、買賣茶葉、雜貨,在書本中會看到許多著名的景點 ,
像是霞海城隍廟,雖然不大,卻是大稻埕最著名的廟,書頁上那二尊大大的花將軍和謝將軍,也極具台灣地方文化,
當然提到迪化街,也一定要提的是永樂市場,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布料,
只是現在大家都買成衣,很少人來剪布做衣服,布行生意也愈來愈難做,
台灣老街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亭仔腳」的設計,這裡很安全,不會突然有車開進來,
但雖然不會塞車,卻會「塞人」,過年前,這裡都是叫賣年貨的人,
書本中帶著孩子一起走過迪化街,平常看到的街景變成了畫家筆下的風景,
但我最喜歡的是這個雙開頁的長景圖,把迪化街的熱鬧都畫了出來,還有那一間間的巴洛克式建築,
這也是代表這一百多年間,迪化街商人和外國人做生意的見證,
當時的淡水河也是運送貨物的通道,還會送到萬華和新莊,但因為河川積沙太多,河道變小,
所以後來就統一在大稻埕下貨,各地商人集中在這裡做生意,也讓迪化街變的如此熱鬧,
所以一個市鎮或一條街道的繁華都是因為客觀條件的造就,如果當時河川不積沙,
下貨港口不集中在大稻程,或許繁華便不在迪化街,看真實的故事,想像歴史的另一種可能,也十分有趣,
在書的最後面也有知識小學堂,例如,將所有的乾貨放在一起,帶著孩子一起認識,
也可帶著孩子走一趟迪化街,現在的孩子很欠缺這類的生活知識,透過這樣的共讀,也是很棒的事,
孩子沒見過的「打鐵仔店」,是老師傅把鐵燒紅後,搥打塑造出每一 種鐵具的造型,
時代下的傳統工藝,隨著時間而漸漸沒落,但仍有一群堅守工藝的打鐵仔店仍然存在,
如果想帶著孩子一起認識台灣歷史及傳統價值,從過年前會全家一起去的迪化街開始,
哇!公園有鷹
必須說我對於鳥類其實沒有熱情的興趣,也甚少會關注到這塊資訊,開始注意也是因為當媽媽後,
「當媽媽後」這四個字真的是神奇的語句,因為希望孩子接觸到更多自然生態,而對於這類繪本產生興趣,
也因為何華仁先生的《哇!公園有鷹》,我才知道原來在城市裡也有鷹的存在,
還以為那是在Discovery頻道中才看的到的生物,果然是關注過少,
《哇!公園有鷹》也是極少見的木刻版畫繪本,也是最能體現猛禽如鷹般的蒼勁有力,
沒想到在城市裡其實也有許多值得帶孩子一起觀察的鳥類生態,
除了鷹,也有排排站的鷺鷥,這在大安森林公園記得也見過,
鷹有時也會在淺水池的角落中泡澡,
牠們的食物是老鼠和麻雀,《哇!公園有鷹》真的是一本可以帶著孩子認識動物生態的繪本,
花開的季節也是鳥寶寶出生的時節,五色鳥一面忙碌的餵寶寶,一面還要提防鷹的偷襲,
原來公園裡那些鳥兒們正在上演一場世紀攻防戰,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原來我們天天都在動物頻道裡(笑),
運氣好的話,可能還真的可以看的到何華仁先生筆下的鷹爸出動,
如果想找一本台灣的城市鳥類生態繪本,那麼便很建議《哇!公園有鷹》。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