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知識性的美學教育童書|The Met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系列(2024/3月更新)

Share Button

2024年3月更新:加入The Met系列童書

一直很喜歡DK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合作的The Met系列童書,

這系列從2022年開始推出「畫家系列讀繪本」後,便開始增加系列多元性,

除了有畫家故事系列外,還推出了遊戲書、紙娃娃及生活認知系列,

如果也和我一樣,希望提供孩子更多元的閲讀面向,那麼The Met系列會是十分建議認識的書單。

What the artist saw系列也可說另類的書中策展,看得到畫家人生縮影,也看得到按時間序所排列的各時期畫作,

看似理所當然其實都經過精心設計的策展,只不過用書本表現,翻動書頁就像觀展路線,

這系列圖畫繪本更是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共同合作,

並且融入DK出版社向來以「知識書」為亮點的編輯團隊,

讓這系列書單不只擁有美學靈魂,更包含知識內容。

透過故事與繪圖,讓孩子透過藝術家的雙眼去看到他們所見的世界,

因為文字量大概和讀本差不多,但書頁插圖表現又像繪本,是可以當作讀本使用的繪本 ,

想了想,認為What the artist saw更適合稱做圖畫讀本,全系列目前有6本,建議7歲以上孩子陪讀或閱讀

推薦書單:What the artist saw系列圖畫讀本

適合小學生的美學教育讀繪本

建議6歲以上

 

The Met Vincent van Gogh文森·梵谷

The Met Georgia O’Keeffe喬治亞·歐姬芙

The Met Hokusai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

The Met Faith Ringgold費絲·林戈爾德

The Met Louise Bourgeois 路易絲·布爾喬亞

The Met Claude Monet克洛德·莫內

The Met Edgar Degas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竇加

The Met Frida Kahlo 墨西哥女畫家家-芙烈達·卡蘿(新書)

因為是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合作的系列圖畫讀本,不管是作者或繪者都讓人期待,相信也是一時之選。

整體而言,故事內容的知識含量也極高,對於大孩子來說也是很棒的藝術素養書單。

2024年新書為The Met Frida Kahlo 墨西哥女畫家家-芙烈達·卡蘿,

封面以強烈與明亮的色彩來代表芙烈達·卡蘿的特色,

讀繪本中則是關於畫家一生的故事,以下僅分享部份書頁。

書頁後也會放入以時間軸為概念的重要畫作。

The Met Claude Monet: He Saw the World in Brilliant Light

法國印象派畫家-竇加 (2023年新書)

What The Artist Saw自2021年開始出版,至今已有七本,也就是七名畫家的故事,

特別喜歡這系列,是因為它的插圖也很迷人,不會淪為曲高和寡的藝術感,

在文字編排與插圖都很適合小學生做為美學教育的英文閱讀書單。

能用一本書的時間,和孩子說畫家一生的故事,是件不容易的事,

因為說多了⋯⋯無趣,而說少了,又沒說到重點!

以下僅分享部 份書頁。

西元1834年,竇加出於法國的一個富裕家庭,他是家中長男,

他的祖父及父親皆是銀行家,母親則來自美國紐奧良。

竇加很喜歡聽母親說她以前在美國的生活,十九世紀,法國巴黎為藝術中心,

竇加的父親喜歡藝術,也結交許多畫家友人,竇加常和父親一起去看畫,

從小竇加就表現出對藝術的喜愛。不幸的是在他13歲時,母親過世了!

之後,父親希望竇加就讀法律學校,以便日後能接手家中的銀行事業,

但竇加無心於此,他和父親表示希望成為藝術家,但父親認為銀行家才是務實的選擇。

不過終究愛子心切,父親最後還是同意竇加繼續與藝術老師學習,

並且空出家中一間房間做為他的工作室。

1855年,竇加進入巴黎最好的藝術學校就讀,之後更前往義大利,希望在藝術之路更加精進,

在義大利待了3年,竇加於25歲回到法國,父親除了提供一間大型工作室給他,

更給了他一筆錢,因此竇加和當時大多數的畫家相比,他更加自由,也不用賣畫維生。

這一時期,他也開始著手畫《The Bellelli Family》

也會有些畫家的有趣小故事,竇加與莫內是好友,在莫內的鼓勵下,竇加也開始改變畫風,

開始去畫更貼近生活的城市風景及日常生活。

身為莫內的好友,某次竇加畫了莫內與夫人的肖像畫做為贈禮,

但莫內卻把其夫人的肖像畫部份割掉,竇加知道後十分生氣,最後也要回這張畫。

至於為什麼莫內要把夫人的部份割掉,在當時也是眾口紛云的八卦。

畫家的一生有許多重要的轉折點,而竇加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芭蕾舞者,

比起繪畫舞台上的姿態,他更愛觀察舞者於後台的台下紀錄,

與其說他愛畫芭蕾舞者,不如說他愛的是那些舞動的身體姿態。

竇加終生未婚,與一位美國畫家Mary Cassatt有著亦師亦的情感。

晚年的竇加更醉心於雕塑與彩色蠟筆畫,

而其一生也僅展示過一件雕塑作品《14歲的芭蕾舞者》,但也對後代雕塑有著重要影響。

書本最後也會放入畫家各時期的重要作品。

前段故事如同畫家一生導覽,最後再放入觀展畫作,

讓整本書的節奏如同親臨美術館一般,雖無法親見實畫,但卻能更深更細緻。

以下為2022oq 5月時的書介

前陣子想帶同大爺去看畫展,本來時間也決定好了,但因為疫情又升溫,眼看每日確診人數暴增,

雖也明白與病毒共存是最後一哩路,但還是希望除了必要行程外,暫時讓孩子先在家,少去人多的密閉空間,

所幸現在有許多藝術相關童書,所以即使不出門,也能把藝術帶回家,

不管是親子共讀或者是獨立閱讀,在選書的主題上可以更多元,

因為孩子很多時候也透過共讀或閱讀在認識世界,甚至形塑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也包括創造力與美感的建立。

The Met Hokusai: He Saw the World in a Wave (What the Artist Saw)

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在巨浪中看見世界

人生七十才開始最佳代表:71歲畫下傳世巨作《神奈川沖浪裡》

即使你不認識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應該也都看過這幅葛飾北齋的傳世鉅作「神奈川沖浪裡」,

日本外務省自2019年起,更宣布日本護照選用「巨浪」為襯圖,

1000 日圓紙鈔的背面圖案也是採用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代表作《神奈川沖浪裏》, 「巨浪」已成為代表日本的象徵,

如今即使沒有畫展 ,也可以把巨浪畫作帶回家,和孩子一起享受閱讀時光,

雖巨浪驚天動地,令人替那三艘小船憂心,但畫作中也見富士山堅定溫柔佇立,

啟發觀看者不管面對何事,心中總會有一股如山般的安定力量。

幼時的葛飾北齋成長於日本江戶(即今日東京),江戶在當時是世界的大城市之一,

服飾品味也引領日本流行,不只年輕女性和孩子身著顏色繽紛的和服,人們穿著更是風格盡顯,

這對後來成年的葛飾北齋對於「美」的鑑賞也相當有影響,葛飾北齋的父親是一名鏡師,

小時候的他就負責拋光鏡面,直到能從鏡中看見自己的臉為止,

6歲開始習畫的葛飾北齋也是位搬家狂,一生共搬過93次家,幾乎等於其年齡,有時還一天搬三次家,

有些人說那是因為他不愛打掃,但或許也是因為葛飾北齋徹底的把居住的舒適環境當作了身外之物吧,

12歲的葛飾北齋進入書店工作,人們在這裡租書或買書,也欣賞由日本畫師創作的雕版畫作,

同時也在雕刻坊工作,這個時期的葛飾北齋學習雕刻版畫相關技能,

18歲拜入繪師勝川春章門下習藝,並學習了勝川派風格,在勝川春章的幫助之下出道,

葛飾北齋特別喜歡繪畫那些他所看到的湖景、河流、木橋與小船,

在當時,日本繪師通常只會拜入一師門下,但葛飾北齋卻想要嘗試不同派別畫作風格,

葛飾北齋把任何他看到的都畫了下來,人物、風景⋯⋯等等,漸漸的,他創作出自己的風格,不再只是某大師的弟子,

葛飾北齋一生中改過許多次名號,直到1800年,

才開始使用今日廣為人知的Katsushika Hokusai葛飾北齋。

這個時期他也開始教授學生繪畫,

故事中有段提到一段關於葛飾北齋的傳說故事,也看得出他的過人創造力,

某次他去將軍府上比賽,他先畫了河流,接著在公雞腳上畫上紅色顏料,

公雞在畫作上走,那些腳印就像是漂浮在龍田川上的楓葉。

1814年開始,葛飾北齋開始繪製一系列的繪畫手冊,主要是繪製風景、動物、植物及庶民常生活,

他稱其為《北齋漫畫》,並且只使用三種顏色,但《北齋漫畫》和今日的漫畫不同,

主要是用來教導如何繪畫使用,終其一生共繪製超過4000幅畫,超過15本書,

葛飾北齋十分喜歡富士山,而其36幅富士山景中最有名的則是《神奈川沖浪裏》,

繪於葛飾北齋70歲,那年葛飾北齋仍然認為自己還在學習成為一名畫者,人生70才開始,永遠不放棄學習,

《神奈川沖浪裏》也為為後人所喜歡的當代畫作,在DK的Art A Children’s Encyclopedia兒童藝術百科,

也是採用《神奈川沖浪裏》做為封底選畫,由此可見這幅畫在全世界的藝術重要性,

葛飾北齋更被選為千禧年影響世界的唯一日本人,

這位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他的繪畫風格曾被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臨摹。

但不管他多有名,或被多少人景仰,葛飾北齋總是認為自己的畫作仍有改進的地方,

由於這系列是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合作的圖畫繪本,

另一個亮點就是在書中會放出畫家的歷代作品,這也是DK這系列另一個值得入手的超大亮點,

也讓這系列圖畫繪本更有收藏性,不只小孩喜歡,即使是大孩或大人都會愛上,

當然,針對曠世巨作《神奈川沖浪裡》更是要專頁再做介紹,

仔細觀畫,驚濤駭浪與富士山雪形成微妙絕佳的平衡,

其實這類繪本對不同年紀的孩子都適合,小小孩看畫,大小孩則可再多說一些,

例如,在陪伴同大爺閱讀時,也可機會教育孩子人生中可能會有些事情像海洋一樣驚天動地,

但只要心中永保如富士山般堅定的力量,就可以去面對及解決,

葛飾北齋也是位中國畫迷,在《神奈川沖浪裡》畫作中也看得見陰陽概念,

陰陽也有「對比」之意,例如日夜、大小、黑暗光明等,

最後也有放入一些可與孩子一起互動的美術遊戲,

而在故事中,也有用到部份是日本單字直翻的英文字,例如日文中漫畫是manga,

在故事中就直接用manga的單字,在書頁後都有單字說明,

The Met Georgia O’Keeffe: She saw the world in a flower (What the Artist Saw)

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 在花朵中看世界

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是二十世紀極為重要的畫家,在她的創作中很常看見花朵、骷髏與沙漠的元素,

大自然對歐姬芙影響很大,從小生長大務農家庭的她,是家中老二,底下還有五個弟妹,

歐姬芙的創作時常出現細部放大化的特色,例如極大的花朵, 這或許也是受其老師影響,

13歲時,歐姬芙畫的手被老師指出太小又太黑,從那之後,她決定她要畫的比任何人都「大」,

當時的歐姬芙並不知道,少女時期的這個決定會成為日後影響藝術創作的重要關鍵,

歐姬芙想成為一名藝術家,但在1900年代這並不容易,當時的民眾並不期待在博物館中看見女人的創作,

所以那時歐姬芙一開始是從事教職,後來她決定去上藝術學校,中間也一度成了一位插畫家,

負責設計蕾絲的圖案及廣告,但因為視力減退而辭去工作,之後她到了維吉尼亞大學的暑期課程,

追隨Authur Dow學習藝術,並受其啟發:「藝術家應善用線、色彩、面與形來詮釋自己的理解和感覺」,

而歐姬芙也深具天份,很快便明白她不只要能畫出吸引人們想購買的蕾絲圖案,更要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感覺,

於是她開始使用碳筆畫,開始了這時期的畫作風格,

1916年歐姬芙將她的碳筆畫作寄給她位於紐約的朋友Anita,

Anita之前也有看過歐姬芙的畫作,但這次全新的風格卻完全吸引了她,Anita也將畫作和她的朋友Alfred Stieglita分享,

Alfred Stieglita不只是當代攝影師,更是畫廊經營者,

Stieglita驚為天人,但卻在沒有得到歐姬芙的同意下,就畫廊中展出這些畫作,

得知消息的歐姬芙大為光火,直接去找Stieglita理論,這也開啟二人緣份的相遇,

畫作當然仍掛在畫廊,經過數年,二人也成為夫妻,

為愛搬至紐約的歐姬芙並不習慣紐約的高樓大廈和水泥高牆,

最後歐姬芙在花店中找到她與大自然的連結,

在與孩子共讀時,或許能引述以下歐巴馬致其女兒的信:

「有一位名叫喬治亞·歐姬芙的女士,她棲居荒漠,畫出花瓣、骨骼和樹皮。

她指引我們,於細微之處領略磅礴之美:堅若磐石,柔若羽毛。」

歐姬芙是少數在世上即享有高評價的畫家,但比起世人喜愛她的創作,

歐姬芙更忠於表達其所見所想,如同Authur Dow所言:「藝術家應善用線、色彩、面與形來詮釋自己的理解和感覺」。

如同看展,圖畫讀本能導覽的畫家生平能更深度,結束後再翻著書頁如親臨看展,

觀畫每個人感受不同,比起文字,畫作更能觸動孩子的想像,也許你看那是朵花,孩子卻有更天馬行空的想像,

書中策展的另一個優點就是想看畫就看畫,想休息就休息,不受限於看展時間,

即使是同一個孩子,也會因為不同的年紀閱讀而有不同感受,

The Met Vincent van Gogh: He saw the world in vibrant colors (What the Artist Saw)

畫家文生.梵谷 在鮮豔色彩中看世界

西元1853年,梵谷出生於荷蘭,他的父母是牧師,而梵谷則是家中長子,

小時候的梵谷和媽媽一樣喜歡把看到的事物畫下來,家庭教師和父母也鼓勵他對於畫畫的興趣,

只是當時他們都不知道,未來梵谷會成為一位流傳世人的藝術大師,而其實成年後的梵谷終其一生也並不知道,

出生牧師家庭,梵谷童年時期所受的教育是嚴謹的,也替孩子們請了家庭教師,

11歲時,梵谷更被父母送至寄宿學校,雖然離家不遠,但他卻很想家,

特別想念他的好友,同時也是他的弟弟西奧,二年後他再至高中就讀,

不過中學時期的教育,教授藝術相關的課程極少,大多是學習學科教育,還有多種語言如德國、法語、英語等等等,

離開學校後的梵谷進入藝術品拍賣公司受訓與工作,薪水收入也不錯,

但他仍然心繫藝術,閒暇時間便去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看展,

與同樣喜歡藝術的弟弟西奧更約定要保持書信往來,

後來梵谷輾轉來到英國的藝術品交易公司工作,對他而言也是新生活開始,這是一個怡然自得、中產階級的梵谷。

沒有工作時的白日他看風景,也去看展,晚上則看看書讀讀詩,這段時間仍然保持與西奧的書信往來,

但英國新生活給予梵谷的新鮮感還是慢慢的消失,後來看梵谷是大畫家,但其實在決心走入繪畫之前,

他也曾經在工作中迷茫,從倫敦再至巴黎工作,卻因為性格與同事顧客發生爭執而被解僱,

一度梵谷決定要和父親一樣,成為一名牧師,

但在工作上,梵谷可說是相當不順遂,後來就連在比時利礦區的牧師工作也沒了,

中間不論工作順心或失意,梵谷都持續繪畫,弟弟西奧是梵谷最大的支持者,

不只寄錢讓梵谷可生活有所依 ,更寄繪畫顏料,並建議梵谷應該成為一名藝術家,

在確立方向後,梵谷也曾在其表哥安東.莫夫那裡上過繪畫課,但因為二人觀點不合而最終分道揚鑣,

1886年,梵谷受弟弟西奧邀請到法國巴黎,這時期他第一次接觸了印象派的繽紛色彩,

這對後來梵谷的繪畫風格有深遠的影響,在西奧的介紹下,也認識了許多印象派藝術家如愛德加·竇加、

卡米耶·畢沙羅、克洛德·莫內,梵谷不再像過去一樣總是畫得又重又暗,轉而變成後期的明亮風格,

梵谷和西奧也收集許多日本浮世繪的雕版印刷,日本美術也對其產生了影響,

也可以說,1886年是梵谷繪畫風格轉變的重要年份,

為何會說這系列圖畫讀本就如同書中看展呢?

看展很多時候若有人導覽,也才更能知道展覽的內容與重點,

如前所提到,去了巴黎的那年,1886年是梵谷繪畫風格轉變的重要年份,

翻到書頁後按年份展出的畫作,就可明顯從1885及1886年中,看得出在色彩上有極大的差異。

對我來說,藝術不是形而上的事,太深太難的也很難傳達給孩子,但透過共讀或陪讀,

再搭配畫作,至少孩子之後再看到梵谷的畫,或許會知道為什麼他的畫總是如此明亮鮮豔,

浮世繪頭等粉絲梵谷當然也受到葛飾北齋的啟發和影響,

這時候也可以再拿出葛飾北齋圖本一起共讀。

當然梵谷的一生短暫,也並不順遂,為了忠實呈現其一生,也將高更與梵谷之間黃屋故事放入書中,

二人最後不歡而散,也引爆出後來提到梵谷便世人皆知的割耳事件,

會建議孩子在閱讀時可以陪伴共讀,也可以加以解釋,並不用刻意為孩子營造正面的世界,

而是在遇到負面事件事,能和孩子說明,並且機會教育,書中也有提到梵谷舉槍自盡,

對於此,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有些人會認為應該建構一個正面的世界給孩子,

但對我來說,則不刻意避開負面,因為人生不會都會是歡樂,反而透過這些故事,

可以用正向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解決問題有很多種方式,但梵谷的方式不是好的方式。

即使他是流傳後世的藝術大師,在觀看其一生時,仍會有我們所不認同的做法,

透過這些,來教導孩子去看事情的本身,雖然梵谷的圖畫讀本中,因為呈現其一生故事,

還是會有些不夠正向的部份,但只要家長陪讀,仍然能透過故事給予機會教育,

整體而言我還是會把其放入書單。

同系列另外三本圖畫讀本則是預計5月推出的年度新書。也附上官方內頁參考。

The Met Faith Ringgold: Narrating the World in Pattern and Color (What the Artist Saw)

紐約藝術家費絲·林戈爾德 在圖騰與色彩中看世界

 

 

 

The Met Louise Bourgeois: She Saw the World as a Textured Tapestry (What The Artist Saw)

蜘蛛女 路易絲·布爾喬亞 每件織物都是一片宇宙

The Met Claude Monet: He Saw the World in Brilliant Light (What The Artist Saw)

畫家克洛德·莫內 在光影中看世界

 

The Met Art Sparks

結合大師畫作的DIY遊戲書

適合6歲以上至小學中年級

The Met Art Sparks同樣與大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合作,主要為DIY遊戲書,

透過大師畫作來讓孩子增加想像力與創造力,

如果家有平常喜歡畫畫或DIY的孩子,這本遊戲書會相當適合。

Bill Traylor是一位非裔美國人畫家,出生於一個奴隸家庭。做過工人和救濟院接待員等工作,

85歲(1939年)才開始繪畫,短短3年間就創作超過1000幅作品。

沒有接受過正式繪畫教育的他,擅長畫人物或體姿態,喜歡以銳利線條與純色來創作。

在看完畫家的作品後,也可以請孩子發揮想像力,完成右頁的人像。

點點畫藝術家Georges Seurat是法國印象派點描派的畫家,

他的畫近看都是「點點」,相當有趣。

也可以請孩子用「點點」來畫畫,畫自己的臉,畫動物都可以。

基本上每一頁都會有一幅名家作品,讓孩子不只可以認識畫家,

還可以發揮想像力去創作。

The Met Dress Up Paper Dolls

潮流時尚紙娃娃遊戲書

適合5歲以上至小學低年級

如果家有女孩兒,一定不要錯過這本遊戲書,

此書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服裝學院The Costume Institute合作。

將過去170年來的潮流時尚集結成書,並且搭配紙娃娃遊戲,

是小女生最愛的紙娃娃遊戲遊戲書。

想了解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可參考此篇報導(請點此

書本中會介紹不同年代的流行風潮,對於愛漂亮的女孩,

也能透過此書了解到時尚,也能一起找找看媽媽年代的衣服在流行什麼呢?

由於是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服裝學院合作,所以時尚也能充滿知識含金量。

再加上搭配好玩的紙娃娃,每一套服裝都是當代潮流,

讓孩子一邊玩遊戲 ,一邊從小培養美學感受力。

The Met 123

0-3歲親子共讀書單

2023底DK首度將The Met系列往下延伸至學齡前,

The Met 123為數字學習硬頁書,不同的是圖像結合藝術品圖像,

也是很值得關注的書單。

以下是延伸書單,

在找書時,意外發現Art A Children’s Encyclopedia,大概因為孩子愛畫畫,

所以對於這類書單都會格外留意,再加上這本書也是DK歷年來最受歡迎書本之一,

當然又忍不住放入書單,收到後果然質感絕佳,藝術百科全書當然要只翻著就有幸福感才行。

而內容也是重點,對於百科之王DK來說,Art A Children’s Encyclopedia的值得入手性自然又更高,

內容大類分做:繪畫、雕塑、攝影,採雙作者方式,以下僅分享部份書頁,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