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先準備的自然科學繪本和桌遊書●英國OKIDO My head-to-toe body book●
OKIDO是英國一家專門出版藝術與自然科學的兒童雜誌出版社,
而除了出版兒童雜誌之外,也有出版童書,這是愛小宜第一次入手OKIDO的繪本,
仔細研究了非常久,發現相當值得深入再認識,旗下也有不少好書及桌遊,
而其中的My head-to-toe body book就是一本認識身體的自然科學大繪本,
內容包辦了從頭到腳,相當仔細,同時因為OKIDO是以出版兒童雜誌為主,
所以在童書內,也看的到雜誌內很常出現的引導式勞作的單元,從小看到大完全沒問題,
建議年紀稍小的孩子,可以做為繪本翻翻,大約4歲後的小小孩可列作共讀清單,
不過在進入文章分享之前,先請大家先看一段OKIDO的官方影片,
接下來再跟著主角Messy進入人體世界吧!(以下僅分享書頁中的部份主題),

全書總共有64頁,包含了認識大腦、五感,頭髮、牙齒、聲音、上廁所、皮膚、
肌肉⋯⋯等,看起來好像有點正經的主題,但愛小宜翻了幾次後,
發現OKIDO不愧是兒童雜誌第一把交椅,內容不但不無趣,還有點生動,
甚至也有許多能勞作與遊戲設計,讓孩子在動手做或遊戲中,更了解奧妙的身體構造,

共讀的方法也和一般的繪本不同,OKIDO更希望孩子不止被動聽,還能更投入的主動做,
例如當看見箭頭符號「Adult help needed」,代表要找大人幫忙,
而小手符號「get ready to do tings」,則代表準備動手做,
首先先看的到是我的大腦,在進入大腦總部之前,先數1到10,
然後動動手,再動動腳,是誰在負責傳達動作的指令嗎?是我們的大腦,
在大腦區分做幾區,跟著Messy一起看看,原來分做move動作、feel感覺、
see視覺、hear聽覺、think思考及remember記憶,
而為什麼人會動作呢?因為大腦透過神經傳達指令手和腳,而這些部位再傳訊息給大腦,
感覺好像很複雜,媽媽好像有點頭痛,不知道怎麼說明神經傳導,
沒關係,進入小手動動時間,由二個人一起來玩訊息傳導遊戲,
一個人當大腦,一個人當身體,當大腦的人負責下指令給當身體的人,
而當身體的人則負責執行指令,可以孩子一起玩,也能親子同玩,
有次愛小宜和同大爺一起玩,發現小小孩真的很喜歡這類的遊戲,也因為這樣,
小傢伙對於大腦與手腳的指令傳達,開始有了一些簡單的認識,
接下來,動動腦時間,來玩記憶遊戲,
先請孩子看看紅色盤子裡有些什麼東西(計時1分鐘),
接下來,翻到下一頁,再請孩子找出有什麼東西不見了!
原來是樂高小人偶不見了,
所謂的五感有皮膚觸摸、眼睛看、鼻子聞、舌頭嚐和耳朵聽,
來看看Alex正在使用什麼感覺呢?請孩子來玩感覺的配對遊戲,
像吃草莓的Alex,就是正在舌頭嚐了哦!

接下來還可以再和孩子玩「五感的找找看遊戲」,但這類的找找看並沒有標準答案,
而是關係到孩子對圖像的觀察力,主要會是由媽媽問問題,
孩子在圖裡找出答案,當然在問題裡都會包括五感的關鍵字,
像是:在池塘裡你「看」見了什麼動物?找一找,有青蛙啊(但其實不只青蛙),
那麼:他們「聽」見什麼在唱歌?找一找,答案是小鳥,
什麼東西不能碰呢?小傢伙看了看,說出了好多東西不能碰,像是垃圾筒,
因為髒髒的,還有地板,也是因為髒髒的,還有池塘的水,因為會不小心掉下去,
當然還有玫瑰花,因為上面有刺,會不小心刺傷,
小朋友在吃什麼午餐呢?
小傢伙聽完媽媽的問題,開始像點名般的把食物全都唸一次,
對了,還有什麼是「聞」起來臭臭的呢?答案就是垃圾筒,
除此之外,書裡也有設計「感覺箱」的遊戲,在箱子裡放入不同物品,
讓孩子用小手摸去感覺自己摸的到是什麼?

至於頭髮呢?它的用途是什麼?為了讓我們看起來好看?
讓我們分辨彼此?保暖?保護作用?好吧,其實都是,而且等到小男孩變成大人時,
頭髮不只長在頭上,還會長在嘴巴上,那叫做鬍鬚,像爸爸就有哦!

「我的牙齒」的主題,個人頗為喜歡,它不只強調乳牙,
還帶到了孩子開始換牙的階段,當然,每天要刷二次牙,才能預防蛀牙,


如果不刷牙會發生什麼事呢?不妨讓孩子看看!噢不,細菌正在吃牙齒上殘留的食物,
他們還敲打牙齒,再這樣下去會蛀牙,最好快呼叫牙刷來清理了!

咦!有顆牙掉了,

然後在這裡發現有一顆「恆齒」正準備要長出來囉!
這個部份從引導孩子刷牙,到再大一些面臨換牙時,都很適合共讀,

一條條又紅又大的管子是什麼呢?
它叫做血管,現在拿起小手,跟著箭頭一起前進吧,

對了,先來認識一下血管大軍成員,他們分別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
他們分別做什麼工作呢?不用文字說明,只要跟著血管去旅行,就能讓孩子明白,

就像白血球的工作時是什麼呢?就是吃細菌喔,
瞧,戴著護士帽,張大嘴巴的那位就是白血球先生哦!

所以要吃什麼才會健康呢?來玩食物找找看遊戲,
先看看要吃什麼東西才會健康,之後再在場景圖中找出這些好食物哦!


要引導小小孩成功在馬桶上廁所,其實是件需要時間的事,
有時也不只要時間,還要一些引導,不如來玩玩馬桶遊戲吧!
只要準備一個骰子和代表玩家的小物(如小卡)等,就可以開始遊戲,

馬桶遊戲的贏家可以成功便便⋯⋯,

還可以成功尿尿,對了,記得上完廁所要洗手,便便完要擦屁股,

有沒有想過更多關於皮膚的問題?愛小宜個人很喜歡OKIDO的表達方式,
淺顯易懂,即使是要透過媽媽再說明,也很好理解,
皮膚就像盔甲,用來保護我們不受細菌侵犯,
皮膚還會防水,因為如果不防水,當我們在洗澡時,身體裡就會跑進好多水,
然後變成一個大水球(太喜歡這個比喻了),

接著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製作手指印章」的遊戲,
只要準備一張紙,和一個印泥就可以開始蓋手印,
媽媽的指印和孩子的指印,一起看一看,二者的紋路是不是不同?

有時候人會生病,會有不舒服的時候,這時候記得要去看醫生,
接下來同樣和孩子一起來玩找找看的遊戲,

由媽媽出問題,孩子負責找,
例如找腿上有繃帶的狐狸,在講電話的鴨子,和生病的火雞,

睡眠幫助身體健康,一天睡10到12小時會精神飽滿(這是孩子才能吧?),
不過個人很喜歡OKIDO表達作夢的方式,注意到了嗎,Messy正在轉動發條,
大腦裡的齒輪們持續轉動,原來Koko她在做一個有趣的夢啊!


的確很難想像,但確實你曾只是一個好小好小的嬰兒,在你出生之前,
你十分迷你,所以才能住在媽媽的肚子裡,但怎麼樣才會有一個baby呢?好問題,
首先需要一個來自媽媽身體裡的卵子, 和爸爸身體裡的精子,當二者結合,
才會製造出baby哦,至於生命的成長過程,也可以看著書上的路徑圖去說明,
淺顯易懂是翻了好多次後,愛小宜對My head-to-toe body book唯一的感覺,
和同大爺共讀幾次後,發現孩子對OKIDO的書反應很好,尤其是那些互動小遊戲,
更是會玩的很開心,就像在講到my brain時,媽媽當大腦,他當身體,
一起玩「大腦下指令給身體」的遊戲,他就玩到哈哈大笑,還要一玩再玩,

OKIDO除了出版書外,也有出版桌遊Let’s play a game,
同樣做成精裝書盒的平整式包裝,


每盒內3張雙面印刷的硬紙大卡,共有六個不同的桌遊遊戲,
像是以身體構造與聲音遊戲為主題的The rumble-fart game,
和搶救熱氣球大作戰的Hot air repair, 以及超級小蜜蟀Superbuzz!
另外,因為是書本式的平整化包裝,所以不玩時,放進書櫃不太佔空間,
首先像以人體構造為主題的The rumble-fart game,
愛小宜便會拿來和My head-to-toe body book一起搭配,
會讓小小孩在書單外,更有整體性的遊戲感,

The rumble-fart game讓孩子透過遊戲,能知道身體各部位都會有自己的聲音,
也可以說是一個身體聲音的遊戲,遊戲方法很簡單,一次可以有2位以上的玩家,
每位玩家先選擇顏色圓卡,並放置在START的位置上,
同時由年紀最小的玩家先轉動轉盤,再根據指針所指的數字,移動圓卡,

如果停在「聲音」,就發出對應的聲音,例如停在胃的位置,
就可以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接著再將㘣卡「跳」到對應的身體器官上,

換言之,再完成這個遊戲,孩子會在過程中知道身體部位所發出的對應聲音,
也會跟著認識身體的不同器官部位,

因為在遊戲中需要玩聲音遊戲,所以小傢伙的反應相當熱烈,
瞧他的笑容就知道這遊戲多好玩,OKIDO不愧是英國兒童雜誌的第一把交椅,
很多看起來有點正經的主題,在OKIDO的表達呈現後,就變的不只好玩,也易理解,

最後到達FINISH,也就是大腦的位置的玩家,為最後的贏家,

另一個Hot air repair搶救熱氣球大戰,是所謂的顏色認知的遊戲,
也算是這本桌遊書裡較入門的遊戲,玩家先將顏色圓卡放在START的位置,
最小的玩家先轉動轉盤,再根據指針指到的顏色,在前一排找同樣的顏色,
如果沒有對應的色彩,則該輪先跳過,待該輪所有玩家完成,再繼續轉動轉盤,

同樣最先到達熱氣球頂端FINISH位置的玩家就是贏家,

個人認為桌遊這類的遊戲很適合列入親子共玩的遊戲中,
是讓孩子在遊戲裡學習「規矩」「輪流」的概念,在玩熱氣球遊戲的過程中,
同大爺會一直很想快點到達FINISH的位置,因為一直很想將指針轉到紅色,
所以會忘了每位玩家一輪只能轉一次轉盤的規則,在遊戲中的機會教育,
自然要請小子「耐心等待」,結果小子還一度生氣(笑),
不過遊戲就是這樣,有時候孩子會沒有耐心,有時候孩子會很想快到終點,
因為這年紀的孩子已經開始會有「想贏」的心,
但遊戲就是一種微小型的社會,什麼事都有規則,也必須要輪流,
而透過玩遊戲裡去學習,是不錯的方式!




![[繪本]不要咬女王的鞋啦●Don't Chew the Royal Shoe● [繪本]不要咬女王的鞋啦●Don't Chew the Royal Shoe●](https://i0.wp.com/ioveyi.tw/wp-content/uploads/pixnet/68921cc42d587132c9c18af66983ff0e.jpg?resize=490%2C220)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